――唐〃李颀古意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感悟‚杨柳‛的另种含义。
如果诗歌仅止于此,就没有多大特色。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语双关。
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
师羌笛何须怨杨柳,其实,杨柳在这里又有另外层意思。
你想知道吗
战士吹奏的是古代折杨柳曲子。
课件出示折柳送别的习俗。
并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些诗句。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
‚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
‚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
播放阳关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枝。
――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使安西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
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
――读教师指后两句诗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
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两地亲情笛声传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征人思亲人配悲伤的乐曲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
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
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
请你任选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
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
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凄切的羌笛声里,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亲人思征人配伤感的乐曲课件出示明月千里寄相思。
远在家乡的亲人也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
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
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
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
请你任选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如果此刻,你就是那小男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
依次交流妻子思念丈夫,老母惦记儿子,孩子相信父亲的情景。
适时穿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年轻的妻子因思念丈夫而伤心欲绝,丈夫却只能在边关频频回头望着家乡而不能回家!结课升华――拥抱和平。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
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出示课件本堂课在诸暨实验小学和绍兴县实验小学公开展示,效果非常理想,曾使在场好些师生落泪。
其实,对课的钻研真的很不够,上的课也少。
课上的少,积累就少,课也就更上不好。
熟能生巧,我想真应该多上上课。
凉州词教学预设篇教学目标认识本课个生字及文中个注音字,学写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春日和凉州词。
感悟古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课时教学步骤第课时导入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背背。
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学习凉州词出示第首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检察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
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
有感情地按绝节奏朗读诗歌。
组织背诵。
学习写字出示要写的个字。
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练习写字。
互相评价。
小结。
作业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读。
第课时复习,激趣。
背诵凉州词。
今天我们来学习首宋代朱熹的古诗春日。
板书诗题,齐读。
学习古诗春日出示全诗。
指名试着读读。
放录音,生认真听。
自学古诗中的生字。
小组内互读互听。
逐句简析诗意。
等闲随便注意风和日丽时,到泗水边游赏,望无际的风光恍然新。
随处可见春风的面目,万紫千红的花儿都是他的姿容啊。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想象下美丽的春天。
按节奏朗读古诗,鼓励当堂背诵。
练习写‚闲‛字。
请同学们课后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作业背诵春日完成课后习题凉州词教学预设篇教学目标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能正确默写名句。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初步感知送别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诵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指名读题。
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从题目看,我们知道这是首送别诗,说到送别诗,你还知道有哪些
王维的送元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赠汪伦看看这些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读准字音,读好句尾字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送别诗。
这首诗连同题目朝代作者只有个字,却构思新颖,含蓄隽永,请你好好儿读上几遍。
指名读诗歌,注意‚王昌龄‛‚冰心‛的正确读音。
读得正确;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味道同学们,诗歌的朗诵,读好句尾词语是相当重要的。
请你读读,特别注意把最后个字的字调读到位了解要素,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这首诗虽然短小,却把事件的几个要素都点了出来,你能找到吗
请你快速圈出来。
按顺序起说教学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好好读读两句,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幅怎样的画面
秋天的雨会带给人什么感觉
是啊,雨带给人惆怅凄凉板书寒‚楚山孤‛,楚山会觉得孤独寂寞吗
这楚山之所以‚孤独寂寞‛,正是诗人心中的真实写照,觉得那楚山也带上了重重的心事。
板书孤指导朗读场‚寒雨‛片‚楚山‛,悄然传递了缕缕情思,蒙上了层淡淡的离别情愁,同学们又该怎样读这两句呢
读出了这份离别时的惆怅;读出了诗人的哀伤;读出了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
教学两句,感受高洁的情怀。
送别友人哀伤通过是人之常情,但请同学们看这两句。
出示后两句诗指名读。
理解‚片冰心在玉壶‛的心志。
课件出示写作背景小练笔诗人想向亲友表达什么
感情吟读让我们再起来听听诗人的心声,感受诗人玉洁冰清的节操。
配乐阳关叠,吟诵古诗。
认真抄默千古名句王昌龄是盛唐诗坛著名诗人,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绝圣手‛的名号。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绝名作之。
同学们,只要我们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们懂得坚持,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我们的离别将不再是悲伤。
板书设计平明芙蓉楼送辛渐寒雨山孤冰心玉壶凉州词教学预设篇国庆节前夕,在文翁试验学校有幸聆听了市教科所罗老师关于学习新课标的讲座,受益匪浅。
尤其听到他讲到的李吉林老师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案例。
李吉林老师教学时,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导学生画‚篱笆‛,画‚飞入黄花无处寻‛,通过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诗句中的美好意境。
诗歌教学历来就是个教学难点,尤其对于小学生,要在读中感悟几千年前诗人的情感,是很难的件事情。
但是,李老师的方法,却化难为易,学生兴趣高,易接受,而且也更容易弄懂诗词的意思,这样举几得的事情,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用呢
今天准备学习古诗首其凉州词。
我也想像李老师样来个创新,改往常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个更自由的空间。
开课师同学们,经过国庆长假之后,你们还记得我们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吗
生母亲河。
师板书‚母亲河‛。
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的哺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条河来不及说完,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的说出了黄河师在母亲河旁边板书‚黄河‛。
不错,黄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也直是人们赞美歌咏的对象,我就记得在我们年级的时候,大家还学过首写黄河的古诗,你们还记得吗
生忘了。
在师的提示下背诵登鹳雀楼。
师今天我们同样要学习王之涣写的首描写黄河的古诗。
板书课题凉州词王之涣。
师你们了解‚凉州词‛和王之涣吗
生交流预习时收集的关于‚凉州词‛‚王之涣‛的知识。
对作者的介绍太过简单,导致后面诗意的理解不到位学习古诗师首先我们来朗读古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出示课外资料,加深体会;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诵读全诗。
学生通过表格进行自我评价,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酒美大胜之喜催战事无常将士家国天下酒生死之淡然回
人生之悲壮凉州词教学预设篇教学内容凉州词浪淘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资料弄清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并结合资料去理解诗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守边将士怨情,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
教学具准备幻灯片,录音机课时课时教学过程第课时导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描写黄河的诗句,谁能背首给大家听听
―生背今天我们再学首描写黄河的诗凉州词板书题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板书王之涣出示图片。
你了解他的生平吗
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下这位诗人。
对,他是位著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
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
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
板书知背景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
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初读,读通顺配乐范读。
大家喜欢这首诗吗
大声读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
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再读,明诗意。
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
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
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
最后请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交流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
板书明诗意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戍边士兵的感情
板书怨杨柳细读,悟诗情。
过渡从哪里能体会到戍边士兵的这种不得还乡的怨情呢
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下。
学生自由体会。
集体交流。
a戍边士兵长期驻守在怎样的环境里
‚黄河远上白云间,片孤城万仞山‛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般。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个典型环境。
指导朗读。
b从哪里能体会到戍边士兵的这种不得还乡的怨情呢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指导朗读。
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感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
自由有感情朗读指名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
板书悟诗情古诗拓展老师这里有首王翰的凉州词,同学们想学学吗
出示王翰的凉州词。
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交流学习体会。
总结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些王之涣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第课时复习导入背诵凉州词。
板题浪淘沙。
复习上节课总结的学习方法。
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
交流诗人刘禹锡的资料。
交流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说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下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小结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种朴素无华的美。
拓展课下搜集刘禹锡的其他诗读读。
作业背诵古诗。
摘抄诗句。
课下搜集王之涣刘禹锡的其他诗读读。
凉州词教学预设篇学习目标认识个字。
正确流利的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图画和主食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时间课时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导语简介诗人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他多才多艺,诗话书乐无不精通,诗画作品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安史之乱以后,由于王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坠入空门,作品的风格也充满了空灵的色彩,后任因此称他为诗佛。
引出诗题傍晚,王维来到鹿柴附近,在空旷的山林中看不见个人影,只偶尔听得见山中回荡着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余晖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绿的青苔上。
这空山的沉寂,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诗人的寂寞之情,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鹿柴。
教师范读古诗读古诗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的意思。
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指名齐读古诗。
品读古诗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讲古诗,相机指导朗读。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尝试背诵古诗。
教师小结反衬法的美学价值。
结语用声音来表现寂静,用光亮来表现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写寂静直接描写幽暗效果更好,你们可以将这手法运用到写话中。
板书设计鹿柴空山人语响寂静深林返景幽暗凉州词教学预设篇教学目标,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好。
个生字,会写个字。
教学建议教学准备。
凉州词的诗对比拓展学习。
教学过程要求认识的生字中要注意‚催‛字的读音是平舌音‚cu‛。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要注意‚葡‛‚卧‛字的写法。
另外,‛葡萄‛‚琵琶‛两个词语在构词方式上比较特殊,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些类似的词语,但不必和学生讲构词的方法。
学习这首古诗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
在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的同时,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放明快的感情。
具体建议如下通过查工具书阅读书后注释等,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意境。
在理解和感悟意境的过程中,可以配乐读诗,可以给诗配画,把古诗改编成个小故事,上网查找资料,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意境等,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感悟。
要调动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用多种形式理解诗意。
‚背诵这首诗‛。
这道题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背诵的方法。
‚读读,想想,写写‛。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词语,进行词语的积累。
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词语的特点,但不必讲构词的方法。
‛讨论交流‛。
这道题为学生创设了种学习理解诗意的学习情境。
学生可以根据诗的前两句,展开想象,画画边关将士在起举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起互相劝酒的语言,写段对话;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读读,比比,说说‛。
这里列出了个句子。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会发现这句诗都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争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
‚积累‛。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另首凉州词。
这也是首边塞诗,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涣。
这首诗写了出塞远征的士兵的哀怨之情,悲壮苍凉,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心胸。
诗歌第句勾勒出凉州苍茫辽阔而又寂寞荒凉的景象。
接着,第句笔锋转,写出了戍边士兵处境的孤危和思乡的情绪。
在这时,忽然传来羌笛声。
而羌笛吹奏的正是‚愁杀行客儿‛的折杨柳曲。
唐代盛行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因此杨柳容易引起离别的伤感。
‚何须怨杨柳‛,按字面解释,是不必怨杨柳的意思,而实际上更加深切地提示了戍边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以‚春风不度玉门关‛句结尾。
玉门关这荒凉孤寂的塞外,连春风都不会吹到,还有谁来关心士兵的疾苦呢
流露出诗人对戍边士兵的无限同情。
建议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教学中,学生对于诗意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意见。
例如‚欲饮琵琶马上催‛句中的‚马上‛‚催‛往往使人容易联想到‚出发‛,以为这是在催促将士们马上出发去打仗。
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在这里,‚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教师在教学时对这句诗的理解应予以关注。
凉州词乐府旧题。
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制成的酒杯,犹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此指精美的酒杯。
《凉州词》教学预设(14篇)。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般。
次句‚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
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赏析〙凉州今甘肃武威位于河西走廊。
这首诗描写了黄河上游辽阔荒凉的景象。
此诗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
‚黄河远上白云间‛句指遥望黄河,其源仿如出自白云间。
‚羌笛‛是西域乐器,‚怨杨柳‛是指羌笛声奏出哀怨的折杨柳曲。
首句设想奇特,是溯流而望。
这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视觉方向相反,强调的重点也不同。
李诗强调气势,王诗强调源流之高远。
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中,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起。
这是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
诗人把座城说成片城,以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孤城如叶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朵白云在天地间淹滞,正如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
由此便推出了个‛怨‛的主题这偏远荒凉的边塞啊,春风都不肯光顾,而人却要背井离乡地在这里苦熬岁月。
如此深长无奈之怨却以‛何须怨‛这样宽慰的语气说出,曲折达意,举重若轻。
仔细想来,折杨柳之曲也的确无助于消解幽怨。
那么怨谁呢
诗人没说,倒是同题的另首诗微露怨词‛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轻轻地怨怨‛春风‛算了。
唐诗正声吴逸评‚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
唐贤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
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
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结果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
1、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有的文档阅读时显示本站(www.woc88.com)水印的,下载后是没有本站水印的(仅在线阅读显示),请放心下载。
3、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打印。
4、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5、该文档为会员上传,下载所得收益全部归上传者所有,若您对文档版权有异议,可联系客服认领,既往收入全部归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