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如灵骨可治脚跟痛,也能治头晕。曲池能治头晕,也能治下部之膝盖痛。董师的倒马针法常用两三针并列,虽说因并立加强了治疗作用,但何尝不是借着全息作用,全体互应的结果。尤其是八八部位三针并列的脏腑治疗系列,更与全息律有着不谋而合的关系。例如治肺脏病的驷马上中下治心脏病的通关通山通天治肝脏病的明黄天黄其黄治肾脏病的通肾通胃,通背。就有上针治上部中针治中部下针治下部的作用。整体合用,全体照应,疗法当然突出。对应标幽赋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董师善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针右,右病针左,绝不在局部针刺,其治病常采对应取穴,效果卓著。董师常用之对应取穴法有下列八种等高对应即在痛点对侧相等部位施针,左侧病痛可取右侧等高点,右侧病痛也可取左侧等高点,例如左曲池痛可针右曲池。这与物理学说之共振理论,有其相合之处,推广应用治疗内科病也可不采用双侧同穴针刺,而采用单侧或双侧异穴针刺......”。
2、“.....以肘对应膝为中心对应,可有下列对应即肩对髋上臂对大腿肘对膝下臂对小腿手对脚。如髋有病可取肩部穴位例肩中穴施治用之对应取穴法有下列八种等高对应即在痛点对侧相等部位施针,左侧病痛可取右侧等高点,右侧病痛也可取左侧等高点,例如左曲池痛可针右曲池。这与物理学说之共振理论,有其相合之处,推广应用治疗内科病也可不采合用,全体照应,疗法当然突出。对应标幽赋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董师善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针右,右病针左,绝不在局部针刺,其治病常采对应取穴,效果卓著。董师常列,更与全息律有着不谋而合的关系。例如治肺脏病的驷马上中下治心脏病的通关通山通天治肝脏病的明黄天黄其黄治肾脏病的通肾通胃,通背。就有上针治上部中针治中部下针治下部的作用。整体疗。例如灵骨可治脚跟痛,也能治头晕。曲池能治头晕,也能治下部之膝盖痛。董师的倒马针法常用两三针并列,虽说因并立加强了治疗作用......”。
3、“.....全体互应的结果。尤其是八八部位三针并列的脏腑治疗系大腿部位七七小腿部位之些主治全身病变的穴组,例如驷马上中下之治肺系疾病天黄明黄其黄之肝系疾病肾关人皇地皇之治肾系疾病。每部位全息下点与另全息上点相交之处,则上下病变皆能治原治全身骨肿。按此五穴之分布及主治本身即有全息意味,五虎常用于治疗手指痛手掌痛及腱鞘炎五虎三用于治疗脚趾痛,五虎二则用于加强五虎二之作用五虎四用于脚背痛五虎五用于治疗脚跟痛。再如八八骨主下焦。又大白灵骨皆以深针为主,又深透侧面之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论纵横,此二针皆涵盖三焦,其效果之大,自是可知。再如五虎穴,自指尖向手掌,依序为五虎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五虎穴董师阳补气要穴,治病之螱,几乎全身无所不包,疗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拟。大白位置与三间相符,而贴近骨头,三间系大肠经俞穴,灵骨穴在合谷后叉骨前,两穴合用涵盖俞原所经之处,若以全息律而论,大白主上焦,灵。临床施治时......”。
4、“.....同类性质作用的穴道在手及脚皆有分布,例如指五金手五金足五金指驷马足驷马即是显例。再如个穴组本身即常蕴有全息意味。例如灵骨大白并用董师温穴位只是具有代表性的点,其它穴位可以以这些穴位为参考点得出。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与全息律亦有极相似之处,董师强调任局部皆能治疗全身疾病,董师虽然将全身区分为十二治疗部位,但每部位均可治疗全身疾病与头穴联机的中点为肺穴。肺穴与头穴联机分为三等分,从头穴端算起的中间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和上肢穴。胃穴与足穴的联机分为六等分,从胃穴端算起的中间的五个分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和腿穴。上述足等各部位穴位,第五掌骨侧也有这样的对应。在各个节肢及其它较大的相对的部份中,都有着与第二掌骨侧相同的穴位分布规律,各节肢的各穴分布都遵循着与第二掌骨侧同比例头穴和足穴联机的中点是胃穴。胃穴息论的出现深化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按生物全息论,人体任肢节都是整体的缩影。都有与整体相应的穴位......”。
5、“.....这里的穴位从指根向掌根歧骨,对应有头颈上肢肺肝胃十二指肠肾腰下腹腿。因此有掌针眼针耳针足针头针等多种针法的发明。当然最重要的是体针,体针虽以十四经络对应五脏六腕。但若将手臂足腿每部皆再予区分,每部份仍能各自治疗全身疾病。这种事实充分反映了人身整体相关。全不现瘀胀为止。董师亦常根据手掌及手指之青瘀部位诊断疾病,发展出独门之董氏掌诊学。全息在中医天人合学说中认为每个局部均与全体相关,每个局部均能反应全体,也皆能以之治疗全体,这就是全息论的观点患常在两周后,最迟两个月,不加治疗就霍然而愈。据个人经验,有些病治疗次,即有全愈者,般经针治次后即大见减轻,数次后,其病就根治。治疗时用三棱针刺破络脉,流出些黑血,每隔五六天再放次,到脉管特别紫蓝,俗称青筋,此症多发生在委中尺泽臂上部间或四肢外侧及鱼际然谷部也有更有发生在肠骨前沿及肩胛与腹壁的。凡全身都可因此引起病患。若不注意此症......”。
6、“.....俗称青筋,此症多发生在委中尺泽臂上部间或四肢外侧及鱼际然谷部也有更有发生在肠骨前沿及肩胛与腹壁的。凡全身都可因此引起病患。若不注意此症,其所有患处则永不能根治若能治此其病患常在两周后,最迟两个月,不加治疗就霍然而愈。据个人经验,有些病治疗次,即有全愈者,般经针治次后即大见减轻,数次后,其病就根治。治疗时用三棱针刺破络脉,流出些黑血,每隔五六天再放次,到脉管不现瘀胀为止。董师亦常根据手掌及手指之青瘀部位诊断疾病,发展出独门之董氏掌诊学。全息在中医天人合学说中认为每个局部均与全体相关,每个局部均能反应全体,也皆能以之治疗全体,这就是全息论的观点。因此有掌针眼针耳针足针头针等多种针法的发明。当然最重要的是体针,体针虽以十四经络对应五脏六腕。但若将手臂足腿每部皆再予区分,每部份仍能各自治疗全身疾病。这种事实充分反映了人身整体相关。全息论的出现深化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按生物全息论,人体任肢节都是整体的缩影......”。
7、“.....例咁第二掌骨侧,这里的穴位从指根向掌根歧骨,对应有头颈上肢肺肝胃十二指肠肾腰下腹腿足等各部位穴位,第五掌骨侧也有这样的对应。在各个节肢及其它较大的相对的部份中,都有着与第二掌骨侧相同的穴位分布规律,各节肢的各穴分布都遵循着与第二掌骨侧同比例头穴和足穴联机的中点是胃穴。胃穴与头穴联机的中点为肺穴。肺穴与头穴联机分为三等分,从头穴端算起的中间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和上肢穴。胃穴与足穴的联机分为六等分,从胃穴端算起的中间的五个分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和腿穴。上述穴位只是具有代表性的点,其它穴位可以以这些穴位为参考点得出。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与全息律亦有极相似之处,董师强调任局部皆能治疗全身疾病,董师虽然将全身区分为十二治疗部位,但每部位均可治疗全身疾病。临床施治时,常艺术化的由病人决定针手或脚而治疗病人。同类性质作用的穴道在手及脚皆有分布,例如指五金手五金足五金指驷马足驷马即是显例......”。
8、“.....例如灵骨大白并用董师温阳补气要穴,治病之螱,几乎全身无所不包,疗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拟。大白位置与三间相符,而贴近骨头,三间系大肠经俞穴,灵骨穴在合谷后叉骨前,两穴合用涵盖俞原所经之处,若以全息律而论,大白主上焦,灵骨主下焦。又大白灵骨皆以深针为主,又深透侧面之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论纵横,此二针皆涵盖三焦,其效果之大,自是可知。再如五虎穴,自指尖向手掌,依序为五虎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五虎穴董师原治全身骨肿。按此五穴之分布及主治本身即有全息意味,五虎常用于治疗手指痛手掌痛及腱鞘炎五虎三用于治疗脚趾痛,五虎二则用于加强五虎二之作用五虎四用于脚背痛五虎五用于治疗脚跟痛。再如八八大腿部位七七小腿部位之些主治全身病变的穴组,例如驷马上中下之治肺系疾病天黄明黄其黄之肝系疾病肾关人皇地皇之治肾系疾病。每部位全息下点与另全息上点相交之处,则上下病变皆能治疗。例如灵骨可治脚跟痛,也能治头晕。曲池能治头晕......”。
9、“.....董师的倒马针法常用两三针并列,虽说因并立加强了治疗作用,但何尝不是借着全息作用,全体互应的结果。尤其是八八部位三针并列的脏腑治疗系列,更与全息律有着不谋而合的关系。例如治肺脏病的驷马上中下治心脏病的通关通山通天治肝脏病的明黄天黄其黄治肾脏病的通肾通胃,通背。就有上针治上部中针治中部下针治下部的作用。整体合用,全体照应,疗法当然突出。对应标幽赋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董师善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针右,右病针左,绝不在局部针刺,其治病常采对应取穴,效果卓著。董师常用之对应取穴法有下列八种等高对应即在痛点对侧相等部位施针,左侧病痛可取右侧等高点,右侧病痛也可取左侧等高点,例如左曲池痛可针右曲池。这与物理学说之共振理论,有其相合之处,推广应用治疗内科病也可不采用双侧同穴针刺,而采用单侧或双侧异穴针刺。手足顺对将上肢与下肢顺向并列,以肘对应膝为中心对应......”。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