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基础课由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授课,。自第四学期开始的专业课全部由外教授课。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积极性较高动力较大投人较多,英语表达能力处于上升期,对其进行调查具有定的代表性。此外,集中的上课时间保证了问卷的正常发放与回收。二研究目的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过于重视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而淡化其重要性有可能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本课题试图调查受试者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和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三研究的问题本次调研主要研究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是否欠缺中国文化知识及英语文化知识是否平衡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表现如何。四研究工具调查分别采用问卷调查和测试形式进行。问卷主要是采用了选择题的形式,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和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2、“.....要求学生写出英文表述,每个分。这些词和节日名称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征,其名称翻译的准确性能够在定程度上体现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及英文表达能力。调查利用课外时间随机发放问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现场作答。共发放问卷份,其中年级份个班,二年级份个班,三年级份个班。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测试部分要求用英语闭卷完成。最后全部回收且有效。三结果分析与讨论由表可知,首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些重要节日名称的英语表达对于高职学生难度较大。在六大传统节日的名称英译中仅春节,和端午节两个节日的正确率超过了半数。重阳节的英译正确率最低,反映了很多学生热衷于过洋节,甚至不知道该节日的存在。从整体看,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英文表达能力非常薄弱。其次,出乎意料的是,总体上二年级明显优于年级和三年级,究其原因主要是经过了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以及外教的英语听说课训练,使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
3、“.....在英语词汇和表达方面有待提高三年级学生由于进人了紧张的专业课学习阶段,虽然也经过了和二年级相同的英语学习阶段,但遗忘的较多。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欠缺,说明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反映了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二年级与年级相比,正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在逐步提高,但总的来看,所有受试者该项能力都相对较弱。交流是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交流本身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交流的进行意味着吸纳和传播两者不可或缺。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交流,从宏观上说,决不是方向另方边倒式的学习。因此,在英语语言知识掌握牢固的同时,应该提高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问卷由对英语学习的目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看法教材的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及与外教交往时的困难等六个方面的个选项组成注重了解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对中西文化的态度。调查表明......”。
4、“.....但存在着对跨文化交流的片面理解。的人认为缺乏对对方文化的了解是造成与外国朋友交流困难的原因,只有的人认为对双方文化了解有助于跨文化交流。问卷还反映受试者虽有定的中国文化意识,但不能将两种文化平等对待。的受试者认为英语学习过程中应化观点的大有人在。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不利于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不利于中国走向世界。结合测试和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英语学习者确实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的欠缺。由于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长期以来被片面理解为目的语文化的导入,目的语文化几乎被看作是文化教学的全部内容。课文所选内容多从国外报刊,杂志摘录,语言中处处透着英美国家的文化气息。学习者平时几乎没有接触有关英文版的中国文化介绍,很少有人阅读本国出版的英文书刊,欣赏英译中国文学作品......”。
5、“.....甚至完全被忽略。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丧失立足于本土文化的不断自我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旦进人真正的跨文化交流环境,自然出现文化失语现象。四对策改革英语应试教育,转变思想观念测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但是对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反馈,也是对教与学的暗示和反拨。重视技能测试的同时加强知识型课程的测试,就会强化知识型课程的教与学。如果把要求脚和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比较就会发现,两者的显著不同除去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中由读是第位,转变为听说第位,以及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做出明确定义,强调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项内容,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之外,要求还对统的教学测试做作出了显著修改,规定学校可以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单独命题组织考试,也可以实行地区或校际联考,也可以参加全国统考试。......”。
6、“.....此举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对四六级统考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这场讨论的终结,因为其意义并不限于这些统考。统考是根高校英语教学测试的指挥棒,必然上行下效。所以,这场争论揭示了这样个事实中国的英语教学测试已经走人迷途。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重新整理思路,重视对祖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学,采取措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二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随着社会对外语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外语教师承担着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社会和时代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直是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主渠道,在英语教学中注人中国文化,教师不但应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很强的跨文化意识。要求外语教师具备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引导他们树立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识......”。
7、“.....以使他们在日后的外事交流中不辱使命。为此,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流意识,才能担负起这重任。三增设中国文化课程,调整教材内容诚然,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学习材料对学生掌握纯正外语大有裨益。但是,多年来我们在外语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使中国文化空白的做法是短见的。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味地吸收外来文化,也是为了传播我们自己的文化。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文化,又何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呢有些学生英语知识相当丰富,可以毫不费力地与外国人交谈,然而,当外国人要他们讲述些中国文化时,他们却往往不知所措。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文化知之甚少另方面,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用英语去表达自己的文化。教材方面,事实上,我国各类英语教材虽多,但有关中国文化的教材却几乎没有没有系统地可供教师参考的教材和资料......”。
8、“.....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不到这方面的浸染。用英语把中国文化准确地表达出来,竟成为大学生力所不及的事。结果是中国文化的传递随意性大,也不准确。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方面的大缺憾。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把中国文化中西文化比较等内容包括在内,以填补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的空白。四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提高跨丈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要导人中国文化,首先应弄清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以全球视野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其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克己为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其倡导万物体天人合世界大同的宽容精神,其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探索精神,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人伦关系协调的重视,以及其强调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等等......”。
9、“.....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如能有意识地导人中国文化对中外文化进行细致人微地比较,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掌握中国文化现象的英语表达用语,并以中国文化为自豪,仰仗自己深厚的语言和文化功底乐于老外传播中国文化。对高职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调查与研究关键词跨文化意识交际能力中国文化失语对策摘要近年来,虽然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得到了重视,但我国大学生特别是高职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改变这现象已迫在肩睫。通过对中澳合作高职专业学生的测试和问卷调查发现,尽管总体上二年级学生明显好于年级学生和三年级学生,大多数受试者能较好地用英语表达我国传统文化,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明显,从而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针对这种状况,根据收集的数据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了中国文化失语主要现象......”。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