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所存在的对中国传统哲学本真的根本性遮蔽就难以摆脱。例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出版时,作为审查报告撰写人的金岳霖就已经质疑这究竟是‚中国哲学‛还是‚哲学在中国‛。‚中国哲学这名称就有这个困难问题。所谓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呢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呢如果个人写本英国物理学史,他所写的实在是在英国的物理学史,而不是英国物理学的史因为严格说起来,没有英国物理学。哲学没有进步到物理学的地步,所以这个问题比上是种模糊性的表述,从中外哲学发展的历史上看,往往都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更集中更直接的表达,可以称为实质性表述。就近现代的哲学研究而言,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在现代中国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我们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时需要直接面对的理论课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中......”。
2、“.....即恩格斯的论断中潜在地包含着,在这之前的西方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并未发展到思维与存在关系这样的高度,而是以其他的方式存在着。纵观西方哲学的历史,情况貌似如此,比如早期希腊哲学的主题是寻找基础的不变的元素,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之后,则以普遍与具体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基督教哲学的根本问题则是在绝对超越的存在与现实世界之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紧密的德国古典哲学则专注于对人的主体性及相应的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探索。而在恩格斯义哲学作为根本性框架来整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材料,取代了之前的西方哲学模式,在材料的搜集整理和思想的分析评判上都取得巨大成就,但仍然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义理体系来整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材料,其义理体系基本上围绕心物关系展开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系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个新的历史时期......”。
3、“.....中国哲学史的重写及中国哲学的发展,时蔚为风气,很多研究者‚尝试用西方现代哲学诸流派以至后现代哲学的理论来整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材料‛。当代中国传统哲学研究在基本问题义理体系方面有突破旧传统模式弊端的倾向,但仍然缺乏对中国传统哲学自身基本问题义理体系的总体性的自觉建构,从而很难在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上取得范式性的转换。用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义理体系来整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材料,这是近现代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基本模式。尽管在具体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并不能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学科建构哲学论文现其内在体系的现代转型,这样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内源性发展,才能够成为引领时代面向未来且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体系。参考文献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4、“.....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宋志明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教学与研究,元永浩,张佩荣类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当代表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吴光,钱明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王国维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焦金波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契合性审思甘肃社会科学,李祥俊,贾桠钊近思录与中国传统哲学何以把具体与整体的关系作为基本问题,则不能不追究到中国传统社会形态与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传统家庭本位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社会,几千年的中国人都是‚家里人‛,家国体,天人同构......”。
5、“.....当代世界,随着人类共同体生活的不断交融,尤其是中国现实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越来越多的人把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既可以包容中国传统的具体与全体整体的关系问题,又可以包容具体与普遍主体与客体现实与超越等传统哲学基本问题。我们把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等都放到人与世界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层面上比较,不同于西方近现代以来人与世界对立统的主客体关系模式,中国传统哲学在理解人与世界关系时所采取的是人在世界之中的差异体模式,这决定了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整体主义道德理想主义的特征,使其在探索人与世界关系问题上体现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上的内源性发展。回归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义理体系,似乎又回到了不同于西方哲学的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原点。这种回归和以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义理体系处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材料的方式是大不相同的......”。
6、“.....而在另方面,我们在探索中国传统哲学基本问题义理体系的同时,并不抛弃对西方哲学体系的自觉借鉴,只是不同于过去那种无批判的预约和移植,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中国传统哲学的本真。近代以来的中国哲人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和逻辑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在为理解中国哲学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时,也使得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中的意象性关联性思维受到了巨大冲击。在近现代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和理论发展中都存在着有待化解的难题,就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研究上看,应该在回归其基本问题义理体系的基础上融通中西古今,但现实的情况是,主流的中国传统哲学范式却是基本问题预设与义理体系移植占据主导。而就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发展而言,应该以写中国哲学史就有根本态度的问题。这根本的态度至少有两个个态度是把中国哲学当作中国国学中之种特别的学问......”。
7、“.....而这个疑问更成为世纪的‚世纪之问‛,以至于在世纪末爆发了‚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大讨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我们从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视域出发,以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中国问题展开研究的同时,也就有了个外在于中国哲学的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预设。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前提预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哲学源自西方,而非中国。客观来说,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不仅仅在于以史为鉴,更在于推陈出新,它‚不是我们现在的累赘,而是当今的我们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的本质属性‛。正因为如此,在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时,我们既不能简单地回归过去,也不能割裂传统进行纯粹的理论建构,而应该重视其自身基本问题义理体系,坚持立足现实依托传统的古今界,不断释放生命本性。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路向‚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追求‚天人合‛的思想......”。
8、“.....传统哲学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个‚本原‛衍生出来的,这个本原在道家那里是‚道‛,在儒家那里是‚仁‛。在衍生过程中,‚本原‛把其自身内化于万事万物之中,也就是说,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在于世界本原的支撑,是世界本原给万事万物提供了其存在合理性合法性的基础。在古人看来,本原与万事万物原本是内在契合的,本原蕴含和‚幻化‛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内在于本原。正因为如此,人与自然才能建立和谐统的关系,这种主客合的状态,既不过于强调自然,也不突出人的主导地位,人臵身其中养成了种轻松平和自然的心态,这有助于促进人与社会和睦共处,实现人与世界和谐共生。但是,在实现和谐统的具体路径上,儒家道家等各派倡导的截然不同。以儒家为例,儒家倡导‚仁‛,它具有万事万物生生不息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体系结构哲学研究......”。
9、“.....李祥俊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结构的多维审视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许苏民论金岳霖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江海学刊,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马振江世纪中国传统哲学研究范式转变之回顾与反思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陈来关于‚中国哲学‛的若干问题江汉论坛,范根平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性建构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基金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育人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学科建构哲学论文。例如,中庸里面提到‚天地之道,可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意思就是天地创造了无数的生命。世间万物的生命归根结底属于‚生生不息‛的宇宙系统,易经亦有言‚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创新性发展的趋势。今天,我们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基本问题义理体系进行反思探索......”。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