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需要论证的是晋文侯年的桓公克郐事件的确属于郑国东迁的肇始环节。上述两位学者所论虽各有据,但为易字解史,为增字解史,均为古史研究中的大忌,难以令人信服。尤为关键的是,清华简的面世否定了以上诸说,郑文公问太伯篇记太伯之言曰‚昔吾先君桓公后出自容。至于郑国东迁对于两周之际政治地理格局的再造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则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和层面展开论述。传世文献对于郑国东迁是有记载的,但很多细节没有交代清楚。因此,学术界对于此问题争论较多,歧见迭出。清华简的面世,尤其是第辑‚郑史篇‛的公布,给学界提供了新的线索,引发了笔者对郑国东迁所涉及具体问题的重新思考。在此本文主要探讨‚郑国东迁始于何时‛这个问题。根据对相关文献内容的分析,可以确认郑桓公伐郐,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受周王室之命行事的,以下两点可为证明是清华简文所言桓公‚鼓其腹心,奋其股肱,以协于庸偶,摄胄擐甲......”。
2、“.....清华简注者曰‚造,书君奭郑注成也。‛勋,国语周语中韦昭注曰‚王功为勋。‛卷,则‚造勋‛之意是‚为王朝或王室建立功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上海中西书局,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百子全书长沙岳麓书社,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庞小霞西周井邢氏居邑与商周郑地考古与文物,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白国红郑国东迁肇始时间考中原文化研究,基金天津市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材料视域下两周之际郑史研究‛阶段性成果。摘要郑国东迁,对于两周之际政治地理格局的再造有重大影响,深入探究这事件的意义自不待言,学术界对其关注较多,成果丰富。其中,对于郑国东迁始于何时这个关键问题......”。
3、“.....新旧文献有关郑桓公‚克郐‛的记载对主流观点形成挑战如果局限于上文引用的文献及学者的论述,那么,郑国始迁不早于郑桓公担任王室司徒的时间公元前年这个说法就是不易之论。然而,水经洧水注所引古本竹书纪年的条佚文却对上述说法形成了挑战晋文侯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晋文侯年,当周幽王年,即公元前年。据此佚文,早在郑桓公出任王室司徒的前年,他就有‚伐郐,克之‛之举。此说显然与国语郑语及史记郑世家记载的郑国对东方的经营应在郑桓公为王室司徒公元前年之后的说法相冲突,更与郑国是晚在周平王年公元前年才由郑武公‚克郐‛而于东方建国的传统认识难相兼容。如果承认郑桓公在‚晋文侯年‛有‚克郐‛之事思考。在此本文主要探讨‚郑国东迁始于何时‛这个问题。结语通过对新旧文献的梳理,重新解读古本竹书纪年有关晋文侯年桓公克郐的记载......”。
4、“.....是因周宣王被弑引发的王室追责行动。桓公因功受赏‚郑父之丘‛,此地实际上成为郑国东迁的早期基地。因而,将‚晋文侯年‛公元前年视为郑国东迁肇始之年是成立的,这比传统主流观点要早数年。参考文献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李峰西周金文中的郑地和郑国东迁文物,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竹书纪年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邵炳军郑武公灭桧年代补证上海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上海中西书局,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晚至公元前年以后郑国始迁的主流观点无疑就受到了挑战。下面,需要论证的是晋文侯年的桓公克郐事件的确属于郑国东迁的肇始环节。郑国东迁肇始时间考究中国历史论文。摘要郑国东迁,对于两周之际政治地理格局的再造有重大影响,深入探究这事件的意义自不待言,学术界对其关注较多,成果丰富。其中......”。
5、“.....多数学者信从国语郑语史记郑世家的记载,认为发生在‚史伯为桓公论兴衰‛之后。然而,这是忽视或者否定古本竹书纪年相关记载得出的结论。清华简‚郑史篇‛的面世,提供了审视此问题的新线索。通过梳理新旧文献,重新解读古本竹书纪年有关晋文侯年桓公克郐的记载,可得出其为条信史的结论进而论证出郑桓公伐郐是因周宣王被弑引发的王室追责行动桓公因功受根据对相关文献内容的分析,可以确认郑桓公伐郐,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受周王室之命行事的,以下两点可为证明是清华简文所言桓公‚鼓其腹心,奋其股肱,以协于庸偶,摄胄擐甲,擭戈盾以造勋‛。清华简注者曰‚造,书君奭郑注成也。‛勋,国语周语中韦昭注曰‚王功为勋。‛卷,则‚造勋‛之意是‚为王朝或王室建立功勋‛。显然,清华简所记郑桓公‚克郐‛是受王命出征而建立的功勋。因为王室既有‚司勋‛之官,又有‚庸勋‛之例,故而,郑桓公在‚克郐‛成功后......”。
6、“.....就是清华简所言的‚容社之处‛。这是郑桓公不辱王命而得到的酬劳。是古本竹书纪年讲到与郑桓公同出征伐郐的还有晋文侯,如果不是王命使然,很难解释晋国之君的随征行为。郑桓公伐郐受王命而路,东至于房,西至于囗丘,南至于桑野,北尽经林煮囗之薮,南北十囗。‛其地在今河南中牟县西部。鄗,韦昭注认为即‚鄗京也‛卷,徐元诰梳理诸说发现‚是皆以鄗为镐京之镐矣‛。然而,左传宣公十年有‚晋师在敖鄗之间‛的记载,杨伯峻注曰‚敖鄗为山名,俱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之北。‛描写宣王田猎场景的诗经小雅车攻也有‚建旐设旄,搏兽于敖‛之句,郑玄笺曰‚敖,郑地,今近荥阳。‛是以胡承珙曰‚鄗,即敖鄗,韦以鄗为鄗京,误矣。‛据上述考证可知,鄗应该是圃田猎场中的座山名或个地名,因此,周春秋所言的杜伯射王于圃田,与国语所讲的杜伯射王于鄗,实质是指事周宣王在圃田猎场举行规模宏大的田猎活动时......”。
7、“.....结合史伯所言的郐国所在之地‚济洛河颍之间‛,不难发现,圃田猎场恰恰白表现。郑国东迁肇始时间考究中国历史论文。上述两位学者所论虽各有据,但为易字解史,为增字解史,均为古史研究中的大忌,难以令人信服。尤为关键的是,清华简的面世否定了以上诸说,郑文公问太伯篇记太伯之言曰‚昔吾先君桓公后出自周,以车乘,徒十人,鼓其腹心,奋其股肱,以协于庸偶,摄胄擐甲,擭戈盾以造勋。战于鱼丽,吾乃获函訾,覆车袭介,克郐迢迢,如容社之处,亦吾先君之力也。‛太伯为春秋时期郑国重臣,其对于本国先君事迹应有准确的掌握,他明言郑桓公有‚克郐‛之事,印证了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郑桓公‚克郐‛之语无误。分析简文可知,郑桓公‚克郐‛当为‚胜郐‛而非‚灭郐‛之意,这由桓公此次出战的兵力‚以车乘,徒十人‛和最终的战果‚如容社之处‛即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相较于困顿的宗周,富庶而地大的东土依然有发展的余地......”。
8、“.....他需要的是个合适的机会。郑桓公对‚郑父之丘‛的极度重视学者们对于‚郑父之丘‛的地望有多种解释,或认为在京兆郑县今陕西华县,或认为在今河南郑州,或以为在关中西部,是原姜姓郑氏的居地,或指为陕西凤翔附近的郑地。如上文所论,笔者认为古本竹书纪年中的‚郑父之丘‛就是清华简桓公克郐所得‚容社之处‛,则其地望在郐国地域范围之内,具体位置不详。按照世本居篇记载,桓公的姬姓郑国将宗周畿内郑地的棫林作为其都邑所在,这是郑氏家族的根据地。而西周的贵族拥有几块分处不同地方的封土是很常见的事,所以郑桓公因功受赏新的封地‚郑父之丘‛并不奇怪,也并不意味着他接受了新的封地后,就定要忽略原封地,而将家族的‚敖鄗为山名,俱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之北。‛描写宣王田猎场景的诗经小雅车攻也有‚建旐设旄,搏兽于敖‛之句,郑玄笺曰‚敖,郑地,今近荥阳。‛是以胡承珙曰‚鄗,即敖鄗,韦以鄗为鄗京,误矣......”。
9、“.....鄗应该是圃田猎场中的座山名或个地名,因此,周春秋所言的杜伯射王于圃田,与国语所讲的杜伯射王于鄗,实质是指事周宣王在圃田猎场举行规模宏大的田猎活动时,被弑于鄗。结合史伯所言的郐国所在之地‚济洛河颍之间‛,不难发现,圃田猎场恰恰包含在郐国疆域之内。由此,笔者有以下推测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郑桓公伐郐之事,有极大的可能与宣王被弑有关,因为晋文侯年,恰当公元前年,正是宣王年丧期期满之时。国丧结束,依周礼追究宣王被弑的责任,杜伯家族自是首当其冲,这也许能够郑国东迁肇始时间考究中国历史论文含在郐国疆域之内。由此,笔者有以下推测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郑桓公伐郐之事,有极大的可能与宣王被弑有关,因为晋文侯年,恰当公元前年,正是宣王年丧期期满之时。国丧结束,依周礼追究宣王被弑的责任,杜伯家族自是首当其冲......”。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