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此,本研究将卓越集群也纳入到研究中心的类别之中,不再单独列出,并认为德国世界流大学建设遵循的也是中心模式。受资料所限,本研究不能详尽列出其他国家的情况。而且因为国家治理模式的不同,很多国家也并没有国家层面统的世界流大学建设行动或计划。所以本研究并不敢认为所有发达国家建设世界流大学遵循的都是中心模式,也并不排除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可能的建设模式,但是本研究仍然坚持中心模式可能是发达国家世界流大学建设的主流模式。因为除上述国家之外,笔者在美国芬兰挪威新加坡等其他些发达国家中也看到了中心模式的影子或影响。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科学技术中心‛就是以高校为基地,联合国家实验室工业组织和其他部门的研究力量,不但成功地创意志力量的支撑,他们根植于不同环境的传统文化之中,均具有相对各自环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两种模式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因为资料有限,笔者在这里不妄加推测......”。
2、“.....以便为我们全面认识和反思我国的学科模式提供个参照的‚镜子‛。中心模式不定适合中国特色的世界流大学建设。在西方发达国家地区,世界流大学更多地是科研导向的流大学,强调的更多是流的科研水平,这从国际上几个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如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是科研指标研究声誉刊物论文引文会议出版物等,几乎没有涉及人才培养。泰晤士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中与科研相关的指标所占权重几乎达到了,即使在教学及其他方面的指标中,也有相当部分是与科研紧密相关的博士生教育和知识转化等。‚世界大学排名以科研为导向,科研成果权重远远高于教学与社会服务权重。‛实际上,西方的世界流大学并不定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教育,其教育最发达和最领先的部分也是与科研紧密联系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而不是占高等教育规模主体的本科教育。有实证研究表明......”。
3、“.....或宣传自己的本科教育居于世界流。所以,作。从上述个发达国家世界流大学建设来看,除德国外,均大致可以说是以研究中心为基础,或者说是由研究中心引领支撑,本研究将这情况称为‚基于研究中心‛的世界流大学建设模式,简称中心模式。在这里,日本是先建设卓越中心后建设整体的流大学,在时间轴上历时性地遵循了这模式,而我国台湾地区从计划的‚流大学顶尖中心‛双线建设转向计划的仅仅建设研究中心,则更加鲜明地表明这模式的‚感召性‛。实际上,德国的‛卓越集群‛在本质上也非常接近研究中心。按照官方的说法,卓越集群是面向高校以项目方式资助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领域,所以集群是超越学科的,由若干学科的教师集合起来的个研究团队,瞄准的是重大的前沿的国际领先的课题。可见,集群实质上是针对重大问题组建起来的研究导向的跨学科科研团队......”。
4、“.....因此,本研究将卓越集群也纳入到研究中心的类别之中,不再单独列出,并认为德国世界流大学建设遵循的也是中心模式。受资料所限,本研究不能详尽列出其他国家的情况。而且因为国家治理模式的不同,很多国家也并没有国家层面统的世界流大学建设行动或计划。所以本研究并不敢认为所有发达国家建设世界流大学遵循的都是中心模式,也并不排除除此之外还有世界流大学建设的学科模式和中心模式高等学校论文究成果。‚跨导向‛发达国家地区世界流大学研究中心的共同特征纵观发达国家地区世界流大学建设中的研究中心,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许多共同的特征,本研究将这些特征归纳为‚跨导向‛。所谓‚导向‛指的是‚问题导向‛,这是从研究方向来说的,即研究中心是针对问题依托问题建立在问题之上并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实际上很多研究中心是直接以问题来命名的。如澳大利亚年立项建设了个卓越中心......”。
5、“.....显然,这些名称正是研究中心所聚焦的研究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均是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重大复杂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所谓‚跨‛是指跨学科跨学校跨界别和跨国。‚跨‛是从学术视野力量构成和关系网络来说,指的是研究中心并不局限于单高校的单学科,而是跨越多个学科,并从多所高校和多个界别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和等中组织研究力量与其他国家同行进行实质性科研合作。首先,研究中心基本超越了校学科的范围。所有的研究中心都组建了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而且他们大都突破了所高校的范围。有的研究中心是以校为主从其他高校中引入力量。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年入选的‚量子计撑和组织依托,没有了明确的主攻方向,最后停留在方案上流于纸空文,‚双流‛建设很多情况下仍然局限于单的级学科的平台之上。笔者认为,为了真正支撑学科群建设实现流的科研创新......”。
6、“.....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由单的流学科牵头,依托流学科引领的学科群来组建实体化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开展跨科研创新。这样,建设世界流大学就实行级学科和研究中心‚两条腿走路‛,以级学科为基础培养流人才,以跨学科中心来开展流科研创新,共同支撑世界流大学建设。要通过‚跨‛在更大范围组织研究力量,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流精英团队世界流大学是世界的流,而不是国内的流,是要在国际上进行竞争,而不只是在国内的比较。显然,要真正实现世界流的水平,我们就要根据知识转型后知识生产的新特点,打破目前这种依靠校学科单兵作战力量分散的局面,打开最大的视野尽最大的可能,组建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精英团队,进行世界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我们要打破学科边界,鼓励多学科跨学科甚至是超学科的研究要打破高校的围墙,鼓励校际联合申报,鼓励学科联盟或高校联盟共建流学科和研究中心要打破行业边界......”。
7、“.....构建‚螺旋‛甚至更多螺旋的创新模式或环境,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追求,没有对错高低之分,但是不同模式的优势和特点可以相互借鉴。笔者认为,下阶段‚双流‛建设要在坚持学科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发达国家地区中心模式的经验,加强‚跨导向‛研究中心的建设,在更大范围组织世界流的研究力量,形成以流学科培养流人才以流研究中心实现流科研创新的世界流大学建设新格局。要坚持以级学科为基础,以流学科培养流本科人才中心模式是科研导向的模式,其在培养小而精研究型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研究中心却无法承载规模更大更为基础的本科教育,这可能也是西方流大学研究生教育水平较高而本科教育相对平庸的原因。但是长期以来,受西方科研导向的世界流大学的影响,我国世界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并不很突出,甚至本科教育在学科建设中还长期缺席。如据有关统计......”。
8、“.....在考核评价上要么没有相关的考核表述,要么所涉及的考核指标较少。在高校学科建设实践上,校院两级分管学科建设的领导基本上不分管本科教学。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前轮学科评估中,评估内涵基本上没有覆盖本科教育。年教育部等部委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流‛建学科模式可能不利于实现流的科研创新学科是高校组织的细胞,高校无论产出何种产品,或者说履行哪种职能,都要通过学科在学科中完成。今天,不管学科如何交叉,不管多学科跨学科甚至超学科如何发展,国内外的高校基本上仍然是建立在学科之上,院系仍然是以学科为框架进行设臵,即使是选择了中心模式的发达国家地区的世界流大学也是如此。所以,建设了流的学科,自然就建设了流的大学,通过建设流学科来建设流大学的学科模式有逻辑上的合理性。但是......”。
9、“.....可能与知识转型背景下知识生产的特点和要求相悖,不利于实现世界流大学应该具有的流科研创新。在知识生产模式的今天,科研创新的水平不再只是科研成果在学术共同体内以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等为代表的学术影响,还要看重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以贡献和效益为代表的社会影响,问题导向的应用研究越来越成为知识生产的主要方向,知识生产越来越从过去基于单学科的学科理论探究转向跨学科的问题导向研究转变。学科是根据科学认识的学理逻辑进行的分门别类,基于学科的知识生产遵循的更多是认识的学理逻辑,并不关心现实的需要和问题。即使是‚如化学工程航天工程或最近的计算机科学‛等应用工程学科也是如此。因为严格载的这种知识体系去培养人才特别是本科层次的人才,可以让学生较快地形成系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结构。另方面,从学科的组织层面来说,学科在我国不只是认识的领域和知识的分类......”。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