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虽然也有不愿入仕新朝的士人,但般能允许其子弟参加,总的说来,态度是较开放的,也即赵园所指出的遗他们希望新朝是积极向上并改积弊的。以谢良琦为例,当他看到新朝稳定局势消弭战乱重开科考尊崇忠孝节义,他就积极参与政事而当晚年遭人构陷悲剧发生时,他明白新朝在很多积弊方面仍旧是旧朝的延续,于是失望以至于写出否定性的激愤之言。我们把这种心态放到桂林自明末以来的区域历史当中来解读,能有更甚的体会。而桂林士人这种执着的不合时宜理想,导致后来长期的压抑,如就中央任官或地方大员而言,直至乾隆朝出现大学士陈宏谋,几乎是没有人的。再加上顺治朝连续对崇祯年间明臣死国难者死寇难者死阉党祸者作出建庙祭祀决定,人只看到事情之面,并不了解真相。以久浸儒家忠义之教的齐鲁之地的松树怎么可能接受暴秦的封号呢因此认为泰山松接受封号是后人何其不能鉴松之节明松之志而厚诬之以其名也......”。
2、“.....那两篇合而读之,确实有点意味深长。所以我怀疑这是其晚年罢官下狱失意后的梦醒之言。若如其言,其出仕完全是为了内心的救世匡风理想,并不能表明是投降清廷,而毋宁说是投降于正义人过中年以后,谢氏经历了连串宦途挫折,丢官失禄,几至于死,他认为这是自己坚持正义与良知的结果,则从前的入仕之误与否,都可以笔勾明清鼎革之际的桂林全州士子谢良琦为例历史教学论文计问题。而且,明末当政者的腐朽,军与官的内斗霸道行为给桂林人的负面刺激大了,迫使士子无论从公从私都希望找到新的统治者。明清鼎革之际的桂林全州士子谢良琦为例历史教学论文。按照这里所喻,他当年出仕竟是被迫的,但心胸坦荡,并不为爵禄而去,即所谓吾闻秦法暴,不拜惧不免。虽然,吾义不辱,吾姑受其官而辞其爵与禄焉。他想象着松树后来自尽,而其子孙得全名节。其大夫辨云世之称松者必曰大夫,其说盖始于秦始皇帝。帝东巡泰山,遇雨避松下,既去......”。
3、“.....今千余年矣,世未能辨其事者,故卒不易。予曰是何其不能念国家就贤体远,必以培养忠义为本。明时寇薄都城,君死社稷,时殉难诸臣麟麟炳炳。今虽易世,而表彰未及祭谥不加,甚非古先圣王所以教忠之义,遂令部院诸臣集议以闻。既奏,上悉从礼臣请,赐谥爵赏有差,又令立庙京师,岁时享祭。臣尝博观载籍,忠臣义士以身殉国多有,未有如诸臣遭逢异代圣神文武之主,显荣尊宠,光被泉壤者也。中略,言南明门户之争严重,而清廷则不同而且吊民伐罪,替崇祯发丧举孝,给死难者告慰逮后江淮闽越尽入版图,武臣文吏卖降恐后。世祖皇帝豁达大度,亦或录其节,礼而用之。其人遂自视以为得计,志骄谢良琦为例历史教学论文。他努力在出仕中寻找济世安民的乐趣和成就感,其琢句亭记云磋乎,君子之仕也固亦有幸不幸哉。独余所处之时不然而余也又以其清静宁之治以治之,故常安然无事。及乎安然无事,而后得优游燕闲于斯亭之上......”。
4、“.....或者会其时之不幸,而余幸与斯民共乐其太平歌舞之乐,而因以自乐其乐也夫乐其乐以与民同者,亦吏之职也。不过,他终究脱离不了那个时代的遗民无法回避的共同问题,即是否应该出仕清朝。他自己说琦,清臣也,而生于明。明确表明自己对清朝的归顺态度。然而,他曾全州科举底蕴与谢良琦家世谢良琦,字仲韩,字献庵,号石臞。其出身于广西桂林府全州读书和官宦世家,父日升,万历十年年举人,知福建南平县,擢福州同知兄良瑾,崇祯十年年进士,任苏州府长洲知县。良琦崇祯十年年举于乡,年甫十。未及会试,遭世变,遂家居,与亲友慷慨谈文论世。顺治年年随清军北上,年年出为淳安令,未几丁内艰归里十年年为蠡县令,迁常州通判。后署宜兴,又摄沙县。被宜兴绅士诬告,遂被弹劾,废居兰陵,终日以酒浇愁,酒醉即狂歌谩骂发胸中不平之气。久之再起为延平通判,以触权贵得罪,被诬下狱。出狱后朝的感情态度......”。
5、“.....使当地士子得以大量任职朝廷,并由此切实感受到南明政权党争的严酷也由于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士子有更多的生活压力,从而于公于私都有寄希望于新朝的想法,并不抗拒出仕,但是鉴于传统教育任职经历社会舆论等时代环境的压力,使得这批人存在内心的不安。关键词广西明清易代谢良琦边疆地区遗民考察明清易代之际的士人心态和行为,不仅可以观察传统士绅和政权鼎革之际遗民的情况,还牵涉到认识明朝何以崩溃清朝何以统明清历史延续性等问题,这直是个很热门而悲,口可得而言,手必不可得而书故奉常公之书题曰未刻者,示不敢也。其曰未者,又欲遗之余者,犹望其传之也。昔郑所南郑思肖,南宋遗民引者注作心史,以锡为函投井中,其后数百年始出。余观其书,义例丛杂,乖戾不可读。后之学者犹取其心,从而宝惜之,况如斯人者乎今之书,有离骚之怨,而不能忘其君抱采薇之节,而不敢非其世......”。
6、“.....叹息痛恨于贤人君子谋人之国食人之命败人之事,使天下读之,知家国虽亡,其草泽之士固有感时念乱悲吟愁叹而不可禁者,虽无益于事,其志亦足悲也。这种情绪其实同样扎根在谢士人心态和行为,不仅可以观察传统士绅和政权鼎革之际遗民的情况,还牵涉到认识明朝何以崩溃清朝何以统明清历史延续性等问题,这直是个很热门的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已经非常多,例如赵园教授对明清之际士大夫和遗民行为和心态的研究,汪学群教授对明代遗民思想的研究,等等。但是对明清之际边陲地带士子的考察还比较少。本文以广西桂林府全州的谢良琦为例,进步认识桂林读书人在明清之际的复杂心态,以推进对明清之际边疆社会的认识。关于谢良琦的研究,梧金丽已有专文,但其内容主要是探讨谢氏的文学交游和文学成就,并说明清初文被诬下狱。出狱后寓居延平,艰难度日。康熙十年年卒,年十有。光绪年间临桂词人王鹏运称他孤直不容于时,再起再踬......”。
7、“.....评语堪称切实。全州是桂林府士绅人数与势力最为可观的地方之,科举素列前茅。嘉庆全州志也称自汉迄今,率重科目,间由他途,亦百耳。然名臣循吏文苑儒林炳蔚相望,而全郡尤为楚粤冠。此地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在明清易代战争中又始终处于前线,所以,该地士人多豪放救世之气。谢良琦后来回忆其青年时代云壬午崇祯十年发榜,吾州售者十人。灌邑统于州,售者人,共十人。明清鼎革之际明清鼎革之际的桂林全州士子谢良琦为例历史教学论文的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已经非常多,例如赵园教授对明清之际士大夫和遗民行为和心态的研究,汪学群教授对明代遗民思想的研究,等等。但是对明清之际边陲地带士子的考察还比较少。本文以广西桂林府全州的谢良琦为例,进步认识桂林读书人在明清之际的复杂心态,以推进对明清之际边疆社会的认识。关于谢良琦的研究,梧金丽已有专文,但其内容主要是探讨谢氏的文学交游和文学成就......”。
8、“.....与本文问题意识完全不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增加边疆的个案,以进步认识明清之际遗民心态和行动问。朝野内外皆沉沦,吁嗟史公惟身。安能上慰天子,下安黎民诗中对史可法在内外艰危之时独撑大局极表敬佩,也对当时文恬武骄的局面深感悲愤,他此时也许会想起数年前在他家乡的永历政权的同样情形罢。不过,他虽然也主张殉节,受命于君,有死无,臣之职也爱其身不死以辱其身,君子所不为也,但更认为士不幸生乱世,全身远害,上也,先保住生命,然后才可以守护自己的理想。所以他曾经劝自己的好友以为处乱世当静默,不宜比匪人。摘要以明清鼎革之际的桂林全州士子谢良琦为例,考察了边陲士子在时代变局中的出处行为和对待新朝旧以自乐其乐也夫乐其乐以与民同者,亦吏之职也。不过,他终究脱离不了那个时代的遗民无法回避的共同问题,即是否应该出仕清朝。他自己说琦,清臣也,而生于明......”。
9、“.....然而,他曾经拜访了若干有名的遗民,其桃源草堂记云余行天下,于秣陵之高座寺识方密之,于西冷之西溪识姜如须,于匡卢之老峰识郭天门,则高座西溪老峰皆桃源也,贤者之所居也。文中所及之方密之即方以智,姜如须即姜垓,郭天门即郭都贤,皆为明末高官而不愿出仕清朝的隐居者。不知他们相见都谈了什么,但是肯定会感慨天下兴亡,也许会谈到琦身上。他在顺治十至十年年间做常州通判或署苏州府宜兴县时,过长江,作渡江吟吊史道邻大司马诗,集中流露这种悲愤情绪云渡江南,望江北,黯然无颜色。江北江南风正寒,酒酣拔剑歌路难。我闻史公天下贤,少年射策红云边。霜雪东南寒豸斧,旌旗江海净狼烟。阽危国运当阳,天府神京俱不守。玉龙提携相撑扶,辛危难忘主恩厚。誓心淮海孤城,刁斗无惊夜月明。匹马沙场魂不返,至今鼓角悲江声。江南帝子无朝昏,斗鸡走狗承新恩。封事披鳞数十上,关虎豹当君门。复有雄豪专峻外......”。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