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贞观之世,太宗灭亡东突为互市郎。营州都督统辖的汉人民户不多,少数民族人户占多数,又掌领州县外东北地区的诸羁縻府州,其镇守边疆的职责十分重大。营州都督府所设职官,据两唐书记载都督府职官,在都督之下主要有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功仓户兵法士曹参军事等官职,按唐制各有职掌。营州都督府地处边疆,军事形势较为复杂,各级职官会负有定军事职责,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边疆官吏的特征。长史是仅次于营州都督的副贰官,掌贰府州之事,以纲纪众务,通判列曹。岁终则更入奏计,若亲王内羁縻州大量南迁有直接关系,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反唐战争爆发,次年,斩啜等陷营府,及于幽州墓志铭并序,。营州为契丹攻占,城傍羁縻州归诚州沃州亦失陷。为了防止其余诸羁縻州与契丹叛贼相通,唐政府陆续将其南迁至幽淄青徐宋州境内。玄宗开元年,营州都督府迁回辽西时,内迁的诸羁縻州大部分改隶幽州,留在今河北地区,没有返回东北......”。
2、“.....推测唐典成书的开元十年前的营州都督府所领户数似乎也不会多于万户,不满万为下都督唐代营州都督府相关问题探赜论文原稿未留下名字。在设立营州都督府的年期间不见营州刺史的任职者。因此,极有可能是由营州都督兼领营州刺史。岑仲勉先生认为,隋唐间总管或都督,略与后来节度使同,率兼驻在州之刺史。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中就把营州都督作为营州刺史收入其中,郁先生认为,唐代武德初期曾在有些州设臵总管府,后又改为都督府,其总管或都督按惯例皆兼任所在州刺史,故本书均作为刺史列入。苏基朗先生指出自南北朝迄隋文之都督及武德总管多兼治所州刺史。武德年后情况亦同。若两者不互着少数部族的日益归附,朝廷所设羁縻州日益增多,营州都督府权力逐渐扩大,最晚贞观十年已上升为上都督府,且逐渐成为上都督府中的较大者。武则天时期,边务日益松弛,营州都督赵文翙失政,对契丹饥不加赈给......”。
3、“.....酿成长达年的契丹边患,唐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受到极大的破坏,营州都督府所辖大部分羁縻州南迁不回,导致其所辖人口锐减,营州都督府随之下降为下都督府。营州都督府等级的变化体现了其在东北边疆统治中地位的变化。营州都督府职官的特点营职官特点的探讨,论证营州都督府对东北边疆统辖机制与地位的变化,进而对唐代对东北边疆治理的体制由都督府向节度使转变的时间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唐朝都督府具有不同级别,唐会要卷十都督府记载武德年月十日,改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管十州已上,为上都督府不满十州,只为都督府。至开年著令,户满万已上,为中都督府不满万,为下都督府。唐太宗贞观年间,对都督府的等级名称进行了调整,旧唐书职官志曰贞观中分为上中下都督府。即由大都督目前学界关于营州的研究较为薄弱,除了在些东北通史的著作中对营州的自然地理行政建臵政治机构等作了概括性介绍外......”。
4、“.....考证了旧唐书地理志营州都督府贞观十年所督州为营辽昌师崇顺慎州郭启瑞唐代前期对营州的经营叙述了草创和重建时期营州的状况郭继武唐代前期营州都督府治所的变迁兼论唐朝与奚契丹的关系,探讨了营州都督府两次侨治及向节度使体制转变与奚契丹叛服的关系张宜婷营州在唐环渤海地区民族形成过程观元年实为神龙元年之误。然新唐书地理志明确记载,李尽忠陷营州,乃迁威州于幽州之境。很显然,诸羁縻州南迁之际辽州早已更名威州,而非神龙元年。应以两唐书地理志记载为是。摘要营州都督府是唐前期东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其所领城傍羁縻州数量随少数部族的归附与东北边疆的动荡存在着动态变化,营州都督府的级别也随着这变化而经历了从上都督府到下都督府的变动。在唐王朝统御东北边疆诸族管辖与控制东北边疆过程中,营州都督府的职官具有较强的军事特点统治的最高官府,初设立时是什么级别......”。
5、“.....唐代营州都督府相关问题探赜论文原稿。摘要营州都督府是唐前期东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其所领城傍羁縻州数量随少数部族的归附与东北边疆的动荡存在着动态变化,营州都督府的级别也随着这变化而经历了从上都督府到下都督府的变动。在唐王朝统御东北边疆诸族管辖与控制东北边疆过程中,营州都督府的职官具有较强的军事特点。契丹叛唐后,营州都督府移治幽州的时间,应在神龙元年显然,营州都督府的研究尚有较大的空间,些重要问题有待于深入探讨,如缘何两唐书地理志与唐典关于营州都督府的等级有不同记载营州都督府的等级变化是否与所辖羁縻州的数量有关营州都督府移治与撤销的时间存在模糊和不准确的认识,以往研究也存在些需要纠正的失误。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如何认识营州都督府在唐朝东北边疆统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拟通过对上述问题与营州职官特点的探讨,论证营州都督府对东北边疆统辖机制与地位的变化......”。
6、“.....故本书均作为刺史列入。苏基朗先生指出自南北朝迄隋文之都督及武德总管多兼治所州刺史。武德年后情况亦同。若两者不互兼则或除都督或除刺史,都督及治所州刺史由人分任及罕见。营州都督兼任营州刺史直延续到开元末年营州都督府撤销之后,史籍中才出现独立任营州刺史的官员。如开元十年月,北州刺史王斛斯为幽州节度使幽州节度副使安禄山为营州刺史。目前学界关于营州的研究较为薄弱,除了在些东北通史的著作中对营州的自然地理行政建唐代营州都督府相关问题探赜论文原稿契丹叛唐后,营州都督府移治幽州的时间,应在神龙元年。玄宗开元十年,营州都督府最后被平卢节度使府所取代。关键词唐代营州都督府羁縻州军事职责撤销作者简介宋卿,女,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副教授,从事东北地方史研究程尼娜,女,法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边疆史辽金史研究......”。
7、“.....载混乱,前人认识存在定失误,需要辨析。首先是设臵时间。旧唐书地理志威州条记载,武德年,臵辽州总管。然营州与幽州条均载武德元年领辽州,据此辽州设臵时间应是武德元年。其次是更名时间。旧唐书地理志辽州,贞观元年,改为威州,隶幽州大都督。新唐书地理志下威州,本辽州。贞观元年更名。皆载贞观元年辽州更名为威州,并改隶幽州。郭声波认为,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陷营州,督下诸州纷纷内徙,中宗神龙初,俱改隶幽州都督,辽州自不例外,故旧唐书之贞南迁不回,导致其所辖人口锐减,营州都督府随之下降为下都督府。营州都督府等级的变化体现了其在东北边疆统治中地位的变化。营州都督府职官的特点营州都督府下辖正州和若干羁縻州,羁縻州所辖人口为内附的少数民族,以首领任州刺史,虽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却又在原有部落之上设有县制......”。
8、“.....又任命定数量的汉官参治。唯的正州营州的刺史,是由什么人来担任这本应不是问题,然查遍史籍,只有册府元龟有条记载提到营州刺史,唐太宗贞观十年。玄宗开元十年,营州都督府最后被平卢节度使府所取代。关键词唐代营州都督府羁縻州军事职责撤销作者简介宋卿,女,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副教授,从事东北地方史研究程尼娜,女,法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边疆史辽金史研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营州是唐王朝统御东北边疆诸族管辖与控制东北边疆的前沿阵地。上述诸羁縻州中,关于以契丹部落设臵的辽州的设臵时间更名时间隶属关系及与归诚州关系问题,史籍治理的体制由都督府向节度使转变的时间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唐朝都督府具有不同级别,唐会要卷十都督府记载武德年月十日,改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管十州已上,为上都督府不满十州,只为都督府......”。
9、“.....户满万已上,为中都督府不满万,为下都督府。唐太宗贞观年间,对都督府的等级名称进行了调整,旧唐书职官志曰贞观中分为上中下都督府。即由大都督府上都督府都督府,调整为上中下都督府,划分标准不见记载。营州都督府作为唐朝在东北边政治机构等作了概括性介绍外,专门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严耕望括地志序略都督府管州考,考证了旧唐书地理志营州都督府贞观十年所督州为营辽昌师崇顺慎州郭启瑞唐代前期对营州的经营叙述了草创和重建时期营州的状况郭继武唐代前期营州都督府治所的变迁兼论唐朝与奚契丹的关系,探讨了营州都督府两次侨治及向节度使体制转变与奚契丹叛服的关系张宜婷营州在唐环渤海地区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考察了位于蕃汉杂处之地的营州内部经济交流文化互动与民族融合的现象月,征辽班师,次营州。戊申,诏营州刺史父老及契丹等蕃长已下,各颁赐缯绵绫锦数千万段。太宗刚刚征高丽班师,路过营州行赏赐......”。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