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人合的信念是中华文明创生的大前提,我们甚至可以说,以天人合为主导的中国和合文化,是中华人文传统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调,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年月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天人合集中体现于人与自然的统上。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之所以能够统,究其根本,源于人本身就是自然的部分,人来源于自然,因此人道不可能与天道相冲突,毋宁说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道是天道的赓续。恩格斯在其著作自然辩证法中曾经强调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世界遵循同些规律,因而两者的结果最终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致,这个事实绝对地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
2、“.....人作为万物之灵,在其漫长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对自然的认识与把握也有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人类只有深切地意识到与自然的相互印证互养相成,才能够真正达成人与自然的具体的历史的统,这也是马克思所强调的彻底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的价值诉求。中华民族精神所彰显的自然与生命论文原稿。尊重并敬畏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法则。中国哲学讲求敬畏自然,要在与自然的圆融相处中实现生命的价值体味生命的意义。敬畏自然,这同时也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从生命的主体出发显现自身的力量,是母体自然赋予了人类以生命行为。从这点出发,我们必须将自然把握为种宇宙本体存在,并对其采取认同的意向既然自然作为种有机生命体,必然具有种智慧,可以将其视之为自然智慧,人作为自然的部分,人的智慧是自然母体智慧的部分显现。在这个意义上,人类永远不要奢望去战胜自然,而要始终将自然视为自己的智慧之源......”。
3、“.....我们重提敬畏自然,已经不是因为对自然无知而畏惧,而是在科学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在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对自然的种敬仰和尊重,这其实也是种真正的文明进步。生命只有次,地球只有个,自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学会敬畏自然亲近自然,既要珍爱我们的生命,更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自然与人和谐美好的发展。顺应自然凸显中国智慧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既关涉当代人类的发展,更关涉未来人类的命运。诚然,由于时代的不同,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诉求,但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总体趋势而言,它必然表现为由简单的抽象向日益丰富的具体上升的发展过程。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笔者认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大致表现为如下种基本形式种是适应的受制约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人类全部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都建立在依赖于周围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种则是实践的需要的关系......”。
4、“.....人类通过作用于自然界的实践活动达到自己的目标最后种为伦理学的道德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人类向大自然的认同与回归,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爱护与保护,与自然和睦相处。此外还有美学的或审美的关系,这是人与自然和谐与统的最高体现,大干世界的宏伟秀丽宁静幽深所激发出来的人的美感,对自然美的体验认识及其教育,都是这种审美关系的表现形式。这种基本形式,折射了人类自然观由自发向自觉的文明提升。对于上述人与自然关系所展现的基本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同样有过生动的说明,这具体体现在马克思所提出的关于大社会形态的划分理论之中。对此马克思的完整表述如下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
5、“.....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个阶段。第个阶段为第个阶段创造条件。莊子讲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孟子认为,人性作为生命之根据,它由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心所构成,而这心又对应着种道德,即仁义礼智。人性作为内在于人心中的潜在性,需要扩而充之,去实现这种潜在性和未完成性。人性的潜在性之完成与生长正是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绽放过程,故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道既是自然也是人的生命,因此它并不是外在于人的东西,毋宁说它就是人生命的内在超越根据。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我们唯有对自然深深敬畏,对生命无上尊重,才能够在本真的意义上发现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领悟人生的意义。诚然......”。
6、“.....我们面对的世界越来越成为人化的世界,并且这人化程度还在不断加深。但是由于工业文明的巨大威力,使得经济发展的方式和自然平衡稳定的需求不相适应,导致了人与自然矛盾的不断加大。同样,由于对自然规则的破坏,导致了运用资源的过程不能达到可持续的要求,竭泽而渔,方面自然对其基本稳态的维持会对我们的破坏行为乃至人的生存进行阻碍另方面,人对自然的破坏也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对于自然界与人的精神的内在统性,恩格斯曾经有过明确的强调。他认为从人的进化史来看,人来自自然,作为人的来源的自然独立于人之外并先于人而存在人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自然对人说来有两种意义是人的来源,是人的对象。作为人的来源的自然独立于人之外并先于人而存在,人是其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作为人的对象的自然是人的基本生存条件......”。
7、“.....为了生存,人需要自然,而自然却不是人的产物,它外在于人的需要,因而自然就成为人所需要克服的活动对象。这样,在人的生存需要和自然的外在性人的主体性和自然的强制性之间就发生了矛盾和冲突。显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这逻辑与历史前提决定了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人就秉承了自然之灵性,理性是人之为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在此意义上说,人与自然必然具有内在的统关联性。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的部分,这事实决定了人类与宇宙自然受种相同的规律制约着,在精神主体的超越与升华中,人们必须同时感到,这种精神的超越与升华就是自然母体所赋予人们的禀性,人们是在与宇宙自然的对话中完成这种超越的,所以在这种超越的过程中,既不会因为外在自然的无限广大神秘莫测而感到自我的消失,偶然的生命存在淹没在必然的宇宙演化变迁中,也不会因自我能动性的伸张而把宇宙自然的目的寄托在个体之自我完成之上......”。
8、“.....在对自然的超越中同时保持对自然的认同与回归,这是人类在现时代所应采取的文化态度。中华民族精神所彰显的自然与生命论文原稿。首先,我们要摈弃对自然的功利态度,与自然之间互养相成和谐发展。工业革命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是巨大的。据联合国统计的数据,自从近代人类工业革命以来,已经改变了地球上的土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确实,从人类的发展速度来讲,未来能够在地球上找到份净土,可能将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今天的人类掉进了现代生活的深渊中,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成了现代生活的大支柱,这导致人的现代生活渐趋物象化理性化程式化和技术化。然而,人是灵与肉的重性存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所彰显的仅仅是人的经验生活维度,这种经验生活维度旦走到极端,必然要遮蔽人的超越性的精神维度。由此看来,对于自然,我们必须慎言改造和利用,尤其对于种种涉及自然命运的重大决策,也必须谨慎论证,节制操作......”。
9、“.....在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无数自然灾难告诫人们,我们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不断地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还不自觉反省,更多的自然灾害也许还会降临。我们要在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自然万物都是有其边界的,边界保证了万物是它自己而非其他。这个地球是个既美丽又容易受伤的星球,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肆意地破坏,必然会导致地球千疮百孔。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努力将人对自然的改造控制在大自然能够消化和吸收的范围之内。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让有限的资源能充分地循环利用。这就彰显了尊重自然崇尚绿色的中国智慧,为人类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贡献了中国方案......”。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