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文库

返回

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论文原稿) 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论文原稿)

格式:word 上传:2022-08-20 11:44:22

《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论文原稿)》修改意见稿

1、“.....美人之美既是中华文化向外求取文化生命滋养的实践选择,又体现了中华文化以天下为重的文化担当。对待自己的方式就是对待他者的态度,美他之美就有使他者优长呈现的责任。这既与中华文化的天下情怀直接相关,更与中华文化将他者视为与我同的责任相关。其次,美人之美在谦逊地判定自我的前提下,自然地承担起弘扬异质文化的义务,这构成了中华文化对待他者宽容的文化态度。中华文化在尊重他者之美这特定族群文化的内生性及完整性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前提下,有必要使之操持与发展有义务尽其美,使之真正构成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所谓天下家并不在于家长的绝对管制,而是在于家庭成员都幸福安康,这对于不同文化共同存在而言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最后,以美人之美融合不同文化,即意味着中华文化注重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与生成,而非相互斗争与取代来求取文化生命的延续。美人之美的前提是文化和谐相处,和实生物......”

2、“.....因此,文化之间的融合不是造就个优劣的等级秩序,而是要创建个文化和谐共生的环境,唯有如此才能在他者文化存继中真正地建构起自我的文化生命。也正因如此,美人之美的中华文化从来也没有丢失自己文化的特质与个性,因为其直践行着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与文化个性的生成梁激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从比较文化视角提出中国文化盖具有极强度之个性,并从个方面做了具体的分析,认为中国文化是独创发展之文化,而非他者授予之文化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表达形式自成体系中国文化是绵永其独立性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包容之文化中国文化是具有伟大同化力的文化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影响力巨大的文化。梁氏对中国文化个性的极高赞誉与准确概括意味着个性是文化生命的本质属性,文化的精髓并不是那些反映了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的思想观念,而是承载文化个性的知识及其传统。问题在于,是什么成就了中华文化的个性......”

3、“.....那么,中华文化到底以何种的生成逻辑造就了文化包容文化融合的个性,并以此使中华文化直在存续中创新在创新中绵延呢在我们看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美美与共能够很好地表征中华文化如何在民族汇合政治经济整合文化交融中生成自我文化的个性。美人之美的文化融合以动态整合与创新发展的方式,在呈现不同文化优长的同时更为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与传承注入了新的生命要素。我们知道,文化本身就是以文化事以文化人,中华文化特别注重化之于自身与他者的意义。或者说,中华文化美人之美的文化原则具体化了中国哲学天人合的核心理念。中国传统哲学讲究体同仁,主张天地人者和谐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人与他人的和谐共处,因此必然会在文化的意义上讲求各尽其美。方面,中华文化美人之美的文化融合超越了政治国家单思考文化生命力的思维范式......”

4、“.....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各民族不断被纳入中华民族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从本质上超越了以汉为政治藩篱的文化态度。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存在民族之间的摩擦,但是文化致性消解了利益摩擦政治争夺的毁灭性后果。所以,方面,虽然中华文化以汉文化为主流,但各民族文化的优长与特质却不断地融入其中。因为,美人之美的文化融合使之从现实的短视中超越出来,长远地来把握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变迁。另方面,中华文化的美人之美形成了独具格的实践理路,使他人之美能够直向着中华文化的主流合流。秦汉之后基于文字与道德的统性,使中华文化在漫长的整合发展中始终以美人之美的方式去吸取改造异质文化,丰富中华文化。虽然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权力的移易是常见的事实,但是美人之美的文化融合却从未中断。就其根本原因而言......”

5、“.....虽然有为我所用的实用目的,但却从根本上超越了对其他文化的实用主义态度。因为,美人之美作为中华文化自觉的主体性的文化行为,能在欣赏异质文化的过程中反省与改造自我,在求取自身文化生命的过程中成就他者之美。更为重要的是美人之美的文化融合是中华文化常新常在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前提。中华文化的美人之美,是诚意正心的美人之美。诚意正心既是中华传统文化君子人格的内省功夫,更是中华文化汲取文化生命的文化自省。在此意义上的美人之美有两层基本含义其,是异质文化的自在之美,这是异质文化自身直观地显现出来的。在此意义上中华文化美人之美,其实是对其他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的外在认可,并没有将其真正纳入自己生命力的丰满之中。此层次之美我们可以称之为直观认可的美人之美。其,是清算自身文化意义的美人之美。此意义上的异质之美,在于异质文化成为中华文化自省的镜子......”

6、“.....而在于内向地关注思虑自己的文化生命力。当中华文化遭遇异质文化的时候,美他人之美作为中华文化自主性的文化行为,它在与异质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自省与自我调适。这使得中华文化和的哲学理论具体化为文化自我调适的核心原则。上述美人之美的两层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韧性和不竭进取的创生性。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论文原稿。中华文化美美与共,从自我来看是与传统相连与现实融汇,从他者来看是与世界相通与历史合拍的个性化道路。顺时顺势地厘清文化传统激活文化基因,是由中华文化内省的特质所决定的,应时应势地与现实致与历史同行,是由中华文化不断地遭遇其他文化所必然选择的文化道路。但是,中华文化遇苦难百折不挠对强势不随波逐流的文化气质,使其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独特的风景。如果在传统历史条件下这特性尚不明显,那么当代历史潮流的中国葆有无以匹敌的生命力则足以证明......”

7、“.....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存在种可以统天下的文化形式。按梁潄溟先生的判断,早熟的中华文化最先意识到这事实,并将之内化成文化交融的基本态度,所以才有中华民族不断融合的整体性与各个民族独立性并存的事实。或者说,中华文化整体性形成的过程是中华整体个性与构成中华民族的各民族个性同时生成的过程,这是从中华文化内在发展的角度看到的事实。从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融来看也是如此。比如,佛教传入中国后,既具有其形态上的完整性,又有其理解中国人生存的独特性。又比如,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中国后,其崇尚科学的态度被中国人奉为至高原则,但却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并未出现西方所谓的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冲突等。如果我们深入追问的话,就会发现任何种与中华文化有过深入交融的文化都在定意义上葆有了其最为本质的对人存在与活动的真实理解,既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呈现,又构成了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涵......”

8、“.....中华文化的个性,方面得益于中华文化自身的文化处境与文化思维,另方面则得益于中华文化直秉持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原则。中华文化在追求中道崇尚自然立足本土再造新民的过程中与他者美美与共地深度交融,在与他者共在的同时成就了中道和谐和进取的个性。首先,中华文化秉承中道原则,不对他者文化做出善恶的元对立判定,这使文化共存的美美与共具有可能性。而且,中华文化中道的自我判断,使其不可能生发出强力霸权的文化意识,在执其两端用其中的原则桥连文化之间的相通性与相似性,平衡了中华文化向外的辐射与其他文化向内的吸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此意义上,文化上的美美与共就是种真实的共在,而非你死我活的侵占与吞噬。更进步讲,中华文化开创性地形成了中用的文化价值原则,以东方式的辩证法具体撷取各种文化的优长,保留相互的独立性。因此,中华文化的中道原则既成就了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

9、“.....其次,中华文化崇尚自然的特性,使中华文化能够以自然存续之道来自然地面对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共存。从中华文化自然的视野中来看,任何文化都是自然而然地生成于人的日用行常之中,也必须被自然地尊重与吸纳。承认与肯定自然作为整全的存在,使中华文化能够正视自我的局限性,因此文化的共在与交融既是自然整全所规定,又是自我与整全照面的方式。美其所美各美所美是自然之事,而美美与共就不能够局限各尽其美,而是融为互美。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文化洞见了自然否极泰来运行不息的基本规律,中华文化能够非常淡定地面对各尽其美时所体现出来的此消彼长,使美美与共的交融不为你强我弱而烦恼,而只为相互共存交融而欣喜。再次,中華文化固守本土意识,源于内陆而非海洋的黄土文化使中华文化重土亲土,成就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根基意识,在此意义上的文化生成,既需要内向的生发......”

下一篇
温馨提示:手指轻点页面,可唤醒全屏阅读模式,左右滑动可以翻页。
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
1 页 / 共 23
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论文原稿).doc预览图(2)
2 页 / 共 23
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论文原稿).doc预览图(3)
3 页 / 共 23
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论文原稿).doc预览图(4)
4 页 / 共 23
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论文原稿).doc预览图(5)
5 页 / 共 23
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论文原稿).doc预览图(6)
6 页 / 共 23
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论文原稿).doc预览图(7)
7 页 / 共 23
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论文原稿).doc预览图(8)
8 页 / 共 23
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论文原稿).doc预览图(9)
9 页 / 共 23
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0)
10 页 / 共 23
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1)
11 页 / 共 23
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2)
12 页 / 共 23
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3)
13 页 / 共 23
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4)
14 页 / 共 23
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5)
15 页 / 共 23
预览结束,还剩 8 页未读
阅读全文需用电脑访问
温馨提示 电脑下载 投诉举报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

  • Hi,我是你的文档小助手!
    你可以按格式查找相似内容哟
DOC PPT RAR 精品 全部
小贴士:
  • 🔯 当前文档为word文档,建议你点击DOC查看当前文档的相似文档。
  • ⭐ 查询的内容是以当前文档的标题进行精准匹配找到的结果,如果你对结果不满意,可以在顶部的搜索输入框输入关健词进行。
帮帮文库
换一批

搜索

客服

足迹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