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律严格执行共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对行为人若按既遂对待,难免显得过于苛刻如果按中止犯对待,却又不完全符合中止犯的构成要件。为此,共犯脱离的理论就顺势产生。共犯脱离理论旨在解决共同犯罪人的犯罪均衡问题。该理论对于化解共同犯罪人的共同参与削减共同犯罪人的犯罪意志减轻或化解对被害人的危险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共犯脱离源于日本,并非是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内容......”。
2、“.....而不是立法上的规定,从而使共犯脱离的认定与成立条件等重要问题都需要细化和探讨。共犯脱离的认定共犯脱离指在共同犯罪行为开始后至犯罪结果发生之前的任何阶段,部分共同犯罪的行为人自动放弃了犯意,脱离了该共同犯罪,而其他共同犯罪行为人则继续实施并完成了犯罪的情形。例如,甲为杀害乙准备了尖刀作为作案的工具,并邀请好友丙进行帮助......”。
3、“.....甲和丙在乙回家必须经过的小道上将其拦住。甲用尖刀刺向乙,乙腹部负伤逃跑,甲和丙随后紧追。此时,位巡警发现甲和莱丙人,人立即逃离犯罪现场。丙逃离后就回家休息了。而甲则隐藏在犯罪现场处,待巡警离开后,甲继续处寻找乙,最后在乙的家附近发现了乙,甲捅向乙数刀,乙身亡。本案丙的行为如何定性上述案例的特点是由人组成的共谋故意杀人的共同犯罪中......”。
4、“.....从共犯关系中抽身脱离出去,而另外个行为人则继续将杀人犯罪实施完毕达到既遂的状态。根据我国刑法之规定,对于该案例中的被告人丙无法认定其构成犯罪中止。我国刑法第十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很显然,本案中丙在自动放弃犯罪方面没有太大的争议,但是在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方面则不符合该要件的要求......”。
5、“.....另外,对于此类案件,司法实践中以及学界专家大多认为丙的行为构成了犯罪既遂,但很明显,以犯罪既遂来认定丙的行为性质,显得有些过于苛刻。这种己犯罪既遂的认定模式,不能够有效贯彻以因果共犯论为基础的共犯自我责任原则,也不能够反映出丙与甲行为性质的差异,难以体现罪刑法定主义和罪刑均衡的原则。为此,如何有效解决此类行为人停止参与共同犯罪之后......”。
6、“.....因我国立法上的漏洞,现实中成为理论上的难题。那么,共犯脱离理论正是为了解决该领域的难题。此种情况,若律严格执行共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对行为人若按既遂对待,难免显得过于苛刻如果按中止犯对待,却又不完全符合中止犯的构成要件。为此,共犯脱离的理论就顺势产生。共犯脱离理论旨在解决共同犯罪人的犯罪均衡问题......”。
7、“.....共犯脱离源于日本,并非是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内容,目前共犯脱离问题在我国属于属理论层面探讨的内容,而不是立法上的规定,从而使共犯脱离的认定与成立条件等重要问题都需要细化和探讨。共犯脱离相关问题研究论文原稿。共犯脱离的概念共犯关系脱离是由日本学者大塚仁最早提出的。大塌仁教授认为......”。
8、“.....共同正犯中的部分人切断与其他共犯的共同故意关系,而从其共同犯罪中脱离出去。共犯脱离相关问题研究论文原稿。共犯脱离成立的条件从總体上分析,共犯脱离应具备能够解消原有的共犯关系之程度。具体包括以下要件主观要件共犯脱离在主观方面应具备自动放弃犯意的条件。这种自动性应是出于脱离者本人的种己意。共犯脱离不等同于共犯中止,不需要依照中止犯的构成要件......”。
9、“.....能够有效矫正共同犯罪部分承担全部责任原则的不合理规定,较好地体现了刑法个人责任原则。共犯脱离相关问题研究论文原稿。摘要共犯脱离指在共同犯罪中,自共犯关系形成之后到该犯罪行为完成的整个犯罪过程期间,部分处于共犯关系的人自动的从该共犯关系中脱离出来,切断与其他共犯的关系,而不论其他共犯后续进行的犯罪的状态如何......”。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