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么就是将商誉当作项非消耗性资产,这就出现了相互矛盾的现象。摊销使得商誉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降低价值,能够反映其消耗性资产的本质。商誉摊销可以降低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摊销法逐渐消耗商誉的价值,而不是次性降低至零,可以降低管理层利用巨额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缓解巨额减值给企业的打击。商誉摊销可以增加报告利润的信息含量。摊销使企业每年的报告利润降低,减少报告利润和实际利润之间的差距。同时,这笔每年数额不小的损失使上市公司,尤其是那些业绩能力不高的企业开始权衡并购行为带来的利与弊,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盲目并购行为。商誉摊销会加剧企业亏损。若采用摊销法,部分公司将面临亏损局面。在不摊销只减值的情况下,只要减值迹象没有发生,商誉就不会给企业带来贬损,旦商誉逐年摊销,那么巨额的商誉数值即使分摊至摊销期限内,其数目也不容小觑,无疑会降低公司每年的利润......”。
2、“.....商誉摊销会损害企业并购的积极性。摊销法在抑制盲目并购行为的同时,也可能误伤部分企业并购的积极性,比如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点的公司,往往具有高成长性,因此对其估值较高,收购这样的企业会产生高额的商誉,如果延續采用减值的方法,由于这些公司资本运作良好,几年内般不会发生减值,则不会对收购企业的业绩造成不良影响,反而会给其创造超额收益,旦由减值法改为摊销法,必然会使收购方每年的利润额大幅减少,企业并购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对商誉后续计量的思考摊销法和减值法的结合摊销法和减值法在单独使用时都会引发不同的问题,严格来说,减值测试本身并没有问题,它能反映预期收益的变化,问题在于准则的执行不到位,预期收益的估计存在主观随意性,巨额减值往往成为管理层平滑利润的手段。摊销法可以缓解部分问题,但并不是把减值法改为摊销法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即使分期摊销......”。
3、“.....因此,可以考虑将摊销法和减值法相结合,取长补短。下面将对这后续计量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局限性进行探讨。合理性方面,商誉的后续计量要同时考虑财务报表体系以何为中心以及收益确认观,如果财务报表体系的中心是利润表,那么相应的收入费用观就会把商誉视作项待摊费用,分年度摊销或者次性摊销如果财务报表体系的中心是资产负债表,那么相应的资产负债观就会将商誉视作使用寿命不确定的资产,至少每年进行次减值测试。目前各国仍处于收入确认观到资产负债观的过渡阶段,因此,摊销和减值并行是合理的。另方面,从商誉的本质来看,购买方支付合并对价,属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获得了对商誉的拥有权或控制权,并且商誉这种超额收益预期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应当每年至少进行次减值测试。虽然企业合并当期商誉对企业业绩的积极影响效果显著......”。
4、“.....部分上市公司面临着合并后标的企业未达业绩承诺和巨额的对赌协议成本问题,使得上市公司业绩不增反减,因此商誉给企业创造的价值并不是长期的,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和形成的竞争优势会随时间推移而消耗殆尽,因此应当分期摊销,即将减值和摊销相结合是合理的。可行性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时,会对被收购企业超额盈利能力进行预期,事实上就已经考虑了商誉的未来时效。业绩承诺期般在年,大股东管理层往往在业绩承诺到期之前减持套现或者离职,且有些企业的存续期较短,因此商誉的使用寿命般都较短,若按数十年摊销不现实。如果标的企业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点的公司,考虑到技术更新换代快,可以将摊销期定为年左右,对于其他被并购资产,摊销期则应定在年以下比较合适,这样来,相同或类似行业的摊销期致,符合可比性的要求,方便监管机构的监督和投资者对信息的使用。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5、“.....商誉的年摊销额未必是平均的。局限性商誉的减值以其所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减值损失为基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号资产减值的规定,计算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减值损失时,要判断其可收回金额,即公允价值减处臵费用以后的价值和预计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两者中的较大者。当预测公允价值处臵费用时,往往缺少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当预测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时,对未来现金净流量折现率折现期的预测也具有主观随意性,这些都会增加减值测试的成本和难度。在摊销方法和摊销期限方面,如果任由管理层主观臆断,那么就会违背引入摊销法的初衷,成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新手段。结束语上市公司在并购过程中引发的巨额减值问题让人们开始思考减值法和摊销法的取舍......”。
6、“.....但部分公司计提商誉减值不合理不及时,且减值易成为管理层操控利润的手段。另外,对商誉只进行减值也违背了其消耗性资产的本质,因此引入摊销法不失为种新思路,摊销法不仅能反映商誉的实质,而且可以降低盈余管理的可能抑制盲目并购。但是仅使用摊销法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如企业利润降低甚至退市部分企业并购积极性减弱。既然减值法和摊销法能够弥补各自分别使用时的部分缺点,那么可以考虑将者相结合。然而,者也存在定的局限性,减值法需要预测的公允价值处臵费用未来现金净流量折现率折现期等往往都缺少证据支持,摊销法使用的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也容易任由管理层主观臆断,从而引起新的盈余管理问题。因此,要使用减值法和摊销法相结合的这种后续计量方法,还要考虑其是否有现实意义,以及执行的成本和难度如何,长远来看,引入摊销方法还需要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参考文献杨汝梅......”。
7、“.....刘正阳,冯卫东并购商誉能提升公司业绩吗来自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周晓苏,黄殿英合并商誉的本质及其经济后果研究当代财经,谢德仁商誉这颗雷减值还是摊销会计之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号企业合并指出,商誉是企业合并的成本大于购买方在标的企业可辨认资产负债或有负债公允价值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企业应当在购买日将商誉确认为资产。美国会计准则将商誉定义为收购成本与标的企业可辨认资产减负债之间的差额,并将商誉确认为资产。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将商誉定义为购买价格与购买费用之和减可辨认净资产,并将商誉确认为资产。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号企业合并规定,商誉是并购活动中购买方付出的合并成本与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负商誉则应计入当期损益。由此可见,各国对商誉的定义逐渐趋同,高额商誉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商誉的定义中找到答案,它是与高昂的并购成本分不开的,并购之时......”。
8、“.....认为这些优质资产能够为企业创收,所以估值往往远高于标的企业的真实价值,于是者的差额就形成了高额溢价。商誉的后续计量问题探讨论文原稿。对于商誉的定义,杨汝梅在无形资产论中将其定义为凡足以使企业产生种较寻常收益为高之收益者,认为商誉是企业的种超额获利能力。在随后的研究中全面接受了杨汝梅对商誉的定义,并在和合作研究时采纳了杨汝梅的观点。此后,我国学者相继展开了对商誉的研究。郑海英刘正阳等认为,按照契约理论,参与合并的双方签订合约,致使标的企业原本拥有的对诸如创新客户等重要资源的剩余权利转移至收购方,收购方为了使资源配臵达到最优并提高业绩,就要付出代价,以补偿标的企业,因此可以将商誉看作企业的交易成本的部分周晓苏和黄殿英认为,商誉能使企业具有超额获利能力,它表现为个性特征的总和商誉减值可以反映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发生明显减值状况时商誉的真实价值。年......”。
9、“.....如果商誉所在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出现特定减值迹象,要及时进行减值测试。比如,被收购企业业绩承诺未达标被收购方所处行业相关政策和市场竞争发生明显不利变化产品更新换代快而难以维持盈利能力核心团队发生明显不利变化被收购方所处国家或地区风险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号资产减值,商誉减值测试首先要测试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是否减值,计算相应减值损失,再测试包含了完全商誉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是否减值,计算相应减值损失,此时要将商誉的账面价值减计至零,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商誉不提减值。由此可见,商誉依附于从并购的协同效应中受益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而存在,者的价值息息相关,旦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发生减值,商誉的真实价值随之降低就是自然而然的。商誉减值可以反映被收购企业预期收益的变化。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发生上述减值迹象,意味着被收购方的预期收益降低......”。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