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次,为了达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预期效果,在实践中就得处理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所涉及的各种辩证关系,特别是宽与严的辩证关系,做到宽与严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两点论,是指在司法实践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既要强调严,也要强调宽,反对只抓个方面,而忽视另方面。重点论,是指根据不同的犯罪态势和反犯罪斗争的现实需要,把握现实的主要矛盾,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定时期定范围内应当有所侧重,反对不分主次,静止地孤立地看待矛盾,搞平均主义。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背景宽严相济的思想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春秋时期,郑国太叔兴兵以攻萑符之盗,尽杀之,盗少止。孔子赞扬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政是以和。但是,古代类似宽猛相济的思想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主张德主刑辅德化治理社会的政治主张,从根本上说......”。
2、“.....是现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谦抑主义刑法思想在反犯罪斗争方略中的具体表现,体现公平正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刑事司法的价值诉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形成与提出并非偶然,它主要来源于新中国的司法实践,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和依法从重从快严打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步发展与完善,是现代法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政治目标的有力回应。长期以来,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是我们党和国家同犯罪作斗争的主要刑事政策。这政策是在对敌斗争和同犯罪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其经历了个从政治策略到刑事政策的转变过程。年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必须坚决地肃清切危害人民的土匪特务恶霸及其他反革命分子。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实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即首恶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不可偏废。④年月......”。
3、“.....体现在对待反革命分子的政策上,就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它的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点,李海东等译,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年联合出版,第页。参见日大谷实著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年版,第页。参见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你好,谢谢你看这个资料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刑事政策关键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辩证关系司法实践内容提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刑事政策,它是根据当前我国的犯罪态势和犯罪规律而制定的与犯罪作斗争的基本方针和策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和严打方针的种传承与超越,是现代法治对构建和谐社会这政治目标的有力回应。司法实践中,应当按照衡平原则统原则和全面原则正确处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辩证关系......”。
4、“.....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不断增加社会和谐程度。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刑事政策,宽与严的辩证关系既是报应与功利惩罚与预防刑法哲学合乎逻辑的展开,也是理性主义谦抑主义刑法思想在反犯罪斗争方略中的具体表现。本文侧重从哲学的角度,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辩证关系及司法实践中的有关问题加以探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哲学基础刑事政策并非只是单纯的刑法问题,而是个社会公共政策的问题。对刑事政策的研究,也不能局限在法规范的视域内,而是应当进行超法规的考察。政策是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些活动是由个或批行动者,为处理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任何政策的制定必然要以定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哲学基础。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哲学基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哲学基础之唯物论存在决定意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与犯罪作斗争的种方略......”。
5、“.....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换言之,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和基础,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世界统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事物是复杂多样的,但它们都有定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要求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在刑事政策的视野里,犯罪是研究的对象,切刑事政策都围绕犯罪现象展开,犯罪的特又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共处于同个统体中。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体存在的,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只有在这种自相矛盾中,事物才能获得作为内在否定性运动的动力。矛盾论之所以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哲学基础,是因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的严与宽是对矛盾的概念二是因为宽与严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两者的关系是种对立统的辩证关系。宽与严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两极。宽是指刑罚的轻缓宽松严是指刑罚的严厉严格。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宽和严不是绝对的......”。
6、“.....而是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犯罪。严重犯罪中可能有从宽情节,轻微犯罪中可能也有从严情节宽严掌握的尺度不仅在实体处理结果上有所反应,在刑事诉讼程序上也有所体现。宽严两者之间关系,既不是说严都严,说宽都宽,也不是非严即宽,非宽即严,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补充的关系。因此,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容既包括对严重犯罪要从严打击,又包括对轻微犯罪要宽缓处理既有实体方面的要求,又有程序方面的要求既适用于普通犯罪案件,也适用于职务犯罪案件既要求对严重犯罪和轻微犯罪宽严相济,也要求对般犯罪宽严有度依法惩治。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哲学基础之三认识论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思想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这种反映不仅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而且也是由已知去探索和把握未知,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
7、“.....它既深刻地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又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综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提出和阐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像根粗大的红线贯穿始终,围绕这根红线的则是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的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方法论思想。笔者认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也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践提供了认识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践提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践必须坚持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治安和犯罪的不同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综合考虑犯罪点和规律决定刑事政策的内容。犯罪作为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例如,根据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大小......”。
8、“.....可以将犯罪人分为初犯偶犯累犯惯犯等。犯罪与刑罚总是联系在起的。正如有学者指出虽然犯罪的形式有所不同,被认为是犯罪的行为也不是到处都样,但是,不论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代,总有些人因其行为使自身受到刑罚的镇压。④刑罚最终目的是预防犯罪,但是不加区别地适用重刑从严打击犯罪,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犯罪的发生,也不能真正减少犯罪,相反却可能导致更多更严重的恶性犯罪发生。理性地对待犯罪,就不能只考虑运用刑法惩罚犯罪这个方面,不能只追求刑罚的合理性,而必须把惩罚与预防结合起来,在惩罚犯罪的同时认真思考如何有效地预防犯罪。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现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尽管近年来社会治安有所好转,但刑事案件的总量仍然很大,恶性大要案时有发生。犯罪率较高是各种社会矛盾和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9、“.....社会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但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的矛盾,些人民内部的矛盾激化后往往也会以犯罪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是否能够正确判断这些矛盾的性质,区分敌我矛盾,有效地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现实的犯罪态势和犯罪规律决定了我国刑事政策应当宽严相济方面基于刑罚预防教育功能和刑法谦抑主义思想的考量,刑事政策应当宽其所宽,对人民内部矛盾激化引发的犯罪和轻微犯罪适用较为宽松的刑罚或不作为犯罪处理另方面基于刑罚报应惩罚功能的考量,刑事政策也应当严其所严,对那些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的重大犯罪如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恶势力犯罪毒品犯罪暴力犯罪适用严厉的刑罚,从而达到减少和预防犯罪的目的......”。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