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从年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批县市区,实行重点扶持政策,通过集中资金投入,全面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灌南县为农业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全县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
2、“.....加之现有工程经多年运行,普遍存在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年通过全省竞争立项,灌南县被确定为全省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之。年重点县项目目前已通过竣工审计,准备申请竣工验收,在项目实施工程中省市领导多次来检查指导工作,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赞扬。为了进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由面上建设向重点建设转变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彻底改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保障灌南县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根据苏财农号关于下达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控制指标的通知,灌南县组织编制了灌南县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受灌南县水利局委托,本公司组织编制了灌南县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
3、“.....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节水灌溉技术规范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泵站设计规范水闸设计规范泵站技术改造规范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计算规范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重点县经济社会简况及灌区基本现状自然条件概况灌南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全境地跨北纬,东经。东临黄海,西接沭阳,南与涟水响水县毗连,北隔新沂河与灌云相望。全县地貌似把金钥匙,钥匙头在东,钥匙把在西。境域东西狭长,东西长约公里,南北最宽处约公里。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水域占,陆地约占。气候气象全县地处暧温带南缘,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东滨黄海,属暖湿季风气候。年中四季分明,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升温缓慢,冷空气活动频繁,秋季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常受低温和台风影响,降温比较快,冬季少雨有雪。多年平均气温,年中以上的积温,无霜期天。年均日照小时,属高光照区。全县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年最大降雨量年,以上集中在月份......”。
4、“.....最大月均降雨量为月份,最小月均降雨量为月份。历年日最大降雨量为年月日。全县多年平均蒸发量,干旱指数为。灌南县是冰雹多发地区,年共出现冰雹次,平均每年次,最多的是年达次。地形土壤全县境内地势平坦,由西向东倾斜,地面高程最高约,最低约,属平原缓坡地带,平均地面坡降为。全县境内土壤有潮土和盐土两个土类,个土属,个土种,个变种。黄潮土占耕地的,分布在盐西地区义泽河地区和盐东地区北部。土壤质地粘重,保水保肥性能好,潜在肥力较高。盐碱性潮土占耕地的,分布在盐东地区南部和盐西地区新安镇南部。土壤含盐量,粘粒含量低,结构性差,板结,通透性不良,保肥保水性弱,肥力水平低。脱盐土占耕地的,分布在灌北地区。土壤质地多为粘性,含盐量低于,但未彻底摆脱盐分的潜在威胁,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好,养分含量为全县最高。社会经济状况年底全县总人口万人,辖个乡镇个村民委员会。灌南县是农业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属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农作物以三麦水稻玉米为主。地区生产总值亿元,粮食总产量万吨,三麦播种面积万亩......”。
5、“.....单产公斤玉米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棉花面积万亩,单产公斤。财政收入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元。灌南县农业历史上为单的旱谷,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山芋大豆为主,实行两年三熟制。建县后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完善,灌排水条件得以改善。六十年代种植水稻成功,随着水稻面积的扩大,两年三熟制逐步向年两熟制过渡。七十年代全面实行旱田改水田,春播改夏播,单作改套作间作混作,晚播改早播,除新沂河滩地和棉花地外,大多数实行年两熟制。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棉花玉米大豆山芋和油菜等。年两熟制主要布局是小麦水稻油菜水稻小麦玉米小麦大豆等。随着农业产业结构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大田蔬菜瓜果浅水藕淮山药食用菌林木等经济植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灌区基本现状全县共有涟中灌北淮涟柴沂柴塘沂南个重点中型灌区和涟西个小型提水灌区,这些灌区大多为上游大型自流灌区的尾部,后因上游自流水断绝,由自流灌区逐渐改造而成的提水灌区,当时受人力财力限制,灌区改造很不彻底,灌区遗留问题很多......”。
6、“.....工程整体运行良好外,其余个灌区骨干水利工程标准低损坏严重,绝大多数急需更新改造,这些骨干工程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全县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行,加之投入不足,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不及时,骨干工程老化严重,泵站设备老化,装臵效率低下,灌溉水利用率降低等现象日益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县各行各业对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状灌排能力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与节水改造水资源优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骨干工程原设计标准低,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灌区骨干建筑物工程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设计标准偏低。结构尺寸小,经多年运行,又缺乏必要维护经费,工程老化,带病运行。涵闸工程砼构件碳化严重,砼剥落露筋开裂,护坡坍塌,翼墙倾斜,启闭机老化,启闭失灵,有些涵闸护坡太短,交通桥等级低岸乙墙断面小,构件强度不足,普遍存在安全隐患泵站工程,电灌站机电设备陈旧,机泵效率低下,有些泵型已经淘汰,无设备更换,站房简陋破旧,形象极差......”。
7、“.....成为灌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建筑物工程不配套。田间工程配套率较低,乱开口门以坝代桥现象较多,引排水不畅,工程整体效益低。渠道断面大,水资源浪费严重。灌区由自流灌溉逐步演变为提水灌溉,原自流灌溉的土渠道断面大,虽经多次改造,但由于渠系配套建筑物资金所限,未能改造到位,般支渠口宽都达左右,干渠口宽达,深度。加之线路长渠道渗漏跑水严重,灌溉速度慢,持续时间长,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仅达,水资源浪费严重。水利工程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全县工农业生产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但由于该县经济基础较差,水利的投入相对不足,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整体上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仍不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灌区中的地位与作用灌南县位于淮沂沭泗下游,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加之受潮汐台风客水等影响,极易发生洪涝旱风等自然灾害。解放前,水系紊乱,洪水肆虐,大水漫溢,自然灾害频繁。夏季片水汪汪......”。
8、“.....大旱年份,田地龟裂,河塘干枯,人畜饮水困难,灌北地区曾发生用个鸡蛋换瓢淡水事情。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广大干群长期坚持不懈地大搞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挖沟修渠,修筑圩堤建闸建站,调引江淮水,排除涝水,抵挡客水,水利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初步建成了防洪挡潮排涝降渍灌溉水利工程体系,有效地抵御了水旱灾害的侵袭。依靠水利工程体系,战胜了年型大涝年型大旱年型大潮年和年大涝。解放前那种洪水漫流,海潮溢境,排水无出路,灌溉无水源,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状况去不复返了。灌南县是农业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全县农业和工业持续稳步增长,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群众告别了贫困,在解决温饱之后,正快步奔向小康......”。
9、“.....全县农田灌溉保证率基本达到,但排涝标准低,般年遇,而盐西地区不足年遇二是工程老化失修。小型配套建筑物工程老化严重,效益衰减三是水利死角多。全县尚有多万亩中低产田有待改造,还有部分乡镇的边缘地区,多年没有水利投入,灌排设施不健全,灌不上,排不出,农作物望天收四是田间工程配套率低。中沟以上级实有配套率仅达设计配套率的左右,小沟级及其以下田间配套率仅达左右五是工程管理水平低。工程管理责任制虽然初步落实,但人员素质有待改进,缺少现代化的管理设施,管理水平较低。有些单位和个人水法规意识谈薄,人为破坏水利设施现象时有发生。工程管理经费落实不到位,管理人员待遇很低,管理责任意识不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是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上级投资以建设水利骨干工程为主,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直是采取行政推动,农民投入为主的方式。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生活贫困,小型农田水利投入相对较少,处于吃老本的状况,存在的问题较多。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以后......”。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