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懂前三首诗的内容。联系背景,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抓住关键词,赏析诗歌的写法。有感情的背诵诗歌。陶渊明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时所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
2、“.....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傍晚近黄昏的时候。人类聚居的地方。构筑居室。如此自得的样子结伴回家人生的真正意义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在人境无车马喧果←心远地自偏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采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这时物我合,浑然体。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3、“.....悠然自得的心情包含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人与自然合,物我合的意境“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表达效果明显不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样。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
4、“.....奉献上自己的片青翠,这也是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景物描写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山间夕阳飞鸟归林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个“真”字......”。
5、“.....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在人境无车马喧果←心远地自偏因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面。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
6、“.....有李太白集。背景题解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使李白认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现自己理想的艰难。离天长安以后,他写了不少诗篇反映英雄失路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是乐府旧题,多写进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李白于天宝三年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首,是首乐府体诗。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乐府歌辞之。原诗有三首,这是第首。名贵的菜肴。羞同“馐”ū金酒杯。ǒ十千斗酒值十千钱直同“值”筷子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之边。叉路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像白云样的船帆渡过大海合用这两句典故......”。
7、“.....多出于偶然。欢乐苦闷希望失望宴饮场景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展望未来神游千古回到现实迷惘乘风破浪自信佳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胸中郁积的苦闷二设宴美酒朋友的深厚友情象征对种理想的追求。“冰塞川”“雪满山”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仕途的艰难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三吕尚垂钓伊尹乘舟五长风破浪济沧海四“行路难”感叹世路艰难。用典故,表示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难的矛盾心理,情绪又趋低沉。借南朝宗悫之语,表达自己冲破切阻碍,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充满乐观和希望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写作特色欢乐内心苦闷抑郁昂扬明朗阴沉低落,再度陷入苦闷彷徨之中复又振起......”。
8、“.....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长风破浪”“济沧海”“行路难”“垂溪碧钓”“乘舟梦日”“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冰塞川”“雪满山”“金樽清洒”“玉盘珍羞”剧烈的情感起伏和急切的心理变化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细节描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比兴象征手法“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用典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歌行,古代诗歌的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
9、“.....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体。其音节格律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写作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肃宗乾元二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秋天,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怒号挂罥长林梢庇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广厦ǐā丧乱见此屋ī扫除障碍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