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_先秦社会保障发展状况_以《周礼》、《管子》、《孟子》为代表》修改意见稿
1、“.....社会保障思想的形成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主要基于救灾的民本思想。由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周文王以夏商的覆亡为鉴,力行仁政,采取保护鳏寡老幼孤独的措施,取得了民众的拥戴,使周族实力日趋强盛,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管子对夏商的更替有着深刻认识,桀者冬不为杠,夏不束柎,以观冻溺。弛牝虎充市,以观其惊骇。至汤而不然。夷兢而积粟,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天下归汤若流水。此桀之所以失其天下也。天赋神权的弱化,君权可以被替代的事实强化了统治者的危机感,增强了统治者对百姓的重视,萌生了社会保障思想和制度。灾难是商周时期社会保障思想与制度形成的客观因素朝代更替导致的危机感是商周国君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观因素成就霸业强国富民是诸侯国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动因士族阶层不满足社会现状......”。
2、“.....管子轻重甲先秦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三先秦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社会保障的萌芽阶段商周时期中国自古多灾害,政府救灾行为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并直延续到现代。救灾直是政府与社会的大事。救灾内容可以分为灾后救灾与灾后补救。救灾是及时赈济灾民,补救主要针对灾后经济发展与灾害防范。救灾可分为赈济调粟养恤。赈济是指灾后给受灾民众分发食物衣服等生活必须品。这样的救济方式延续到了现代。调粟分为移民就粟和移粟就民。养恤主要是指施粥居养赎子等。施粥是最直接的救灾方式,对救灾影响非常大。居养是指抚养受灾的孤儿。赎子是指赎回灾民在灾慌时期卖出去的子女。早在夏商时代,统治者已提出慈幼的政策,养幼少,存诸孤,商王告诫臣下无弱孤有幼。灾后补救包括安辑免税备荒等。重灾往往造成大批流民,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安辑是指诱导流民反乡复业安居生活。周礼地官司徒说施师施其惠,散其利„„凡新氓之治皆则听之,使无征役......”。
3、“.....减轻灾民的生活压力,历代政府都会在灾区实行减税免税等养民措施,给与优惠政策鼓励生产鼓励发展受灾经济。周礼地官司徒中有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驰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眚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昏,十有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就是灾荒之年,发放谷种粮食减轻租税宽缓刑罚免除劳役开放关市山泽免除市场稽查简化礼仪增加人民结婚机会铲除盗贼等。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的较系统的荒政政策。备荒是指积谷备荒的救荒思想。我国古代统治者很重月令尚书盘庚慈幼政策不是基于救灾提出的,但它对抚养受灾孤儿的居养和赎子政策有重要的影响。周礼地官司徒周礼地官司徒先秦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视建立仓储积蓄谷物以备赈济。早在夏代就有了仓储,史记夏本纪中说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周武王克商,也曾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
4、“.....周更加重视积谷备荒,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效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形容了当时备荒的情形和整体情况。天有四殃,水旱饥荒,甚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阐明了备荒的重要性。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更进步阐明了长期备荒的必要性。保息六政以保息六养万民,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是当时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养老是指尊养高年。周礼所定服役之人,国中止于六十野鄙止于六十五岁来看。年老之人享有各种优惠,如出席天子的宴会,喝酒不受限制,行祭礼时饮食在先,免除徭役,甚至免除刑罚。天官小宰掌有敛施之事遗人执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所贮粮食用以救济民之困乏......”。
5、“.....要做到相保相受相葬相救相宾,言以蔽之,即是要相互救助,宽疾意即宽免残疾之人的徭役。从上述乡师族师等官的职责中可以反映出济贫思想。二社会保障的初步形成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对社会保障思想与制度贡献最大的著作当数管子,对构建社会保障制度贡献最大的当数齐桓公与管仲。管子对社会保障思想与制度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史记周本纪国语周语逸周书文传篇礼记王制周礼地官司徒先秦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布兴六德六德是指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管子在文中详细的阐述了兴六德的方法。管子认为布此六德就能达到民之所欲,无不得。布兴六德使百姓所欲无不得,使百姓生活有保障。百姓无饥无寒,老有所养,幼有所慈,贫有所扶,鳏寡孤弱皆有所恤,甚至丧葬亦有保障。行九惠之教九惠之教。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病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老老......”。
6、“.....老者死,上共棺椁。照顾老人要精膳食,问所欲,和思想对现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首先是薄税。富国先富民。先秦的各家学说几乎都强调了轻徭薄赋。管子提出的输之以财就是强调要让富于民。税费取之于民更要用之于民,减轻百姓赋税是让富于民的最直接方法。其次是德化教育。德化教育是要保障人民的精神生活。当今社会人们常感叹世风不古,教育功利化,社会金钱化,只有提高人民精神生活的质量,才能使民风淳朴,促进道德风化建设。第三是减轻刑罚。在布兴六德之中管子就提出了宽其政。刑罚只是惩戒人民的种手段,只有以教化人民为目的,才能使社会清醇。最后是制民之产。孟子的恒产论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制民之产其实就是要让人民有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收入,要让人民有足够的财产做依靠行使自己的权力和义务。民有恒产才是保障民生的首要条件,因此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的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
7、“.....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多方面融合社会保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保障有来自民间的互助保障和孝敬老人的思想,把邻里间的互助家庭内的养老慈幼建设好提倡好,才能让社会更和谐更有保障。结语六结语社会保障思想起源很早,早在夏朝就有社会保障思想与措施的记录,至周朝社会保障思想已经开始萌芽,此时的社会保障还主要体现在救灾救荒上,政府在定程度上参与了社会救助。春秋时期,社会保障思想不仅日渐发展,更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也参与到社会保障的实施和推行之中,社会保障措施也逐步渗透到社会民生。战国时期,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变化,诸子百家又提出了些新的思想,是对社会保障思想的深化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王称霸的需要,他们积极推行安民保民的社会保障措施。在这个时期,社会保障思想与社会保障制度进步发展,部分政策与思想留存至今......”。
8、“.....其政策制度与思想的发展亦有很大不足。先秦的社会保障集中在社会救助和安置优抚方面,未涉及到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其效果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大打折扣,对百姓的保障程度远远不够社会保障的正面效果不足以抵消战争带来的负面效果,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远没有达到政策预期的效果由于地主士族占有绝对优势的社会地位,使普通贫困百姓得到的政策保障非常微弱,总体社会保障水平仍很低。但总体来说,先秦时期,我国产生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列国也实施了些较为成功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为先秦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世社会保障的发展和完善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对当今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仍有启示和借鉴意义。致谢七致谢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导师叶宝珠副教授,本文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得以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思路的启发,从结构的安排到观点的提炼,从资料的选取到文字的推敲,每个环节都得到了叶老师的悉心指导......”。
9、“.....使我终生难忘受益匪浅。也要感谢历史系刘希洋同学中文系王嵘同学,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获得了他们无私的重要的帮助。还要感谢与我同走过四年的同窗好友以及在我的人生经历中遇到过的所有人,是他们丰富了我对于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的思考。最后,忠心感谢我善良淳朴的父母和亲人。多年来他们直给与我无条件的支持与鼓励,让我可以幸福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并且在遇到任何困难时,都不轻易退缩,他们永远是我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王秀梅译注诗经北京中华书局,司马迁著萧枫编史记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尚学锋,夏德靠译注国语北京中华书局,孟轲著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北京中华书局,管仲著李山译注管子北京中华书局,曹文柱,朱汉国,李瑞兰著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项怀诚,吴才麟中国财政通史中国财政起源和夏商西周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