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分析李充以儒为本好刑名之学兼综道玄的思想特征。第三章追溯李充的思想渊源,阐述其受到社会环境李氏家族卫夫人及卫氏家族的影响。第四章考察李充文学方面的成就。第五章论述李充文论方面的建树,集中讨论翰林论的流传与内容思想与特点地位与影响等。第六章阐述李充目录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结论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刘勰文心雕龙序曰弘范翰林,实质是将李充字与李轨字混淆,应为弘度翰林。第章生平事迹第节生卒年晋书李充传称李充字弘度,江夏人。父矩,江州刺史。充少孤,其父墓中柏树尝为盗贼所斫,充手刃之,由是知名。未记载其生卒年,但知其性格颇有刚勇强悍的面。关于李充的生年,学界有两种看法王运熙先生认为李充生于东晋初年曹道衡先生则认为李充生于西晋末年。曹先生说据晋书的华轶传应詹传温峤传和王敦传记载,则从怀帝永嘉年间年起,历任的江州刺史都有姓名可考,直到虞亮兼任江荆豫三州刺史,而虞亮卒于咸康六年......”。
2、“.....李充在咸康四年出任丞相王导掾,可见李充父李矩任江州刺史当在华轶之前。晋书中宗元帝纪载江州刺史华轶不从,使豫章内史周广前江州刺史卫展讨禽之。世说新语俭啬刘孝标注曰永嘉流人名曰卫展字道舒,河东安邑人。祖列,彭城护军。父韶,广平令。展,光熙年初除鹰扬将军江州刺史。可见李矩任江州刺史在卫展前,即年之前。而晋书惠帝纪载永平元年秋七月,分扬州荆州十郡为江州。永平元年即公元年,这年始有江州刺史之职,李矩任江州刺史应在这年之后。因此,李矩任江州刺史当在年年之间。据晋书李充传所言,李充少丧父,由上推之,李充当生于公元年间。司马睿于公元年建东晋,可以确定李充生于西晋末年。李充的卒年,据曹先生考证大约不会早于永和末年至升平年间年甚至也可能活到隆和兴宁年间年或更后。张可礼东晋文艺系年根据资治通鉴考,李充于咸和四年年六月任王导丞相掾,李充卒年不早于年。晋书•李充传载征北将军褚裒又引为参军,充以家贫......”。
3、“.....裒将许之为县,试问之,充曰穷猨投林,岂暇择木,乃除剡县令。晋书褚裒传永和初,复征裒„„进号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固辞开府,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永和五年即公元年,李充出任剡县令当不早于公元年。至于李充除剡县令,世说新语言语第篇另有记载李弘度常叹不被遇。殷扬州知其家贫,问君能屈志百里不李答曰北门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遂授剡县。此处所言举荐李充的是殷浩而非褚裒,殷浩当时任扬州刺史。晋书孝宗穆帝纪载永和二年三月丙子,以前司徒左长史殷浩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资治通鉴载永和二年„„褚裒荐前光禄大夫顾和前司徒左长史殷浩三月,丙子,以和为尚书令,浩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永和二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言语注释左氏哀十年传曰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之食,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年诗经北门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4、“.....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靳勇等注释诗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年年即公元年,此年殷浩出任扬州刺史。晋书殷浩传会遭父忧,去职,时以蔡谟摄扬州,以俟浩。服阕,征为尚书仆射,不拜。复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遂参综朝权。及石季龙死,胡中大乱,朝过欲遂荡平关河,于是以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晋书孝宗穆帝纪记载,永和五年年四月石季龙死,子世嗣伪位。由上推断,殷浩任扬州刺史是在公元年间,并在此间举荐李充任剡县令。晋书李充传与世说新语言语第篇之记载,无法考证孰对孰错,但不管是褚裒举荐还是殷浩举荐,李充出任剡县令的时间都不会晚于年。据唐张彦远集法书要录记载,李充母卫夫人卒于永和五年年,而晋书本传称李充母去世后,李充服丧三年,又出任大著作郎,由此推知李充卒年上限不早于年。李充为大著作郎之后,删除烦重,以类相从,作晋元帝四部书目定需几年时间,所以李充卒年下限参照曹先生看法,当于隆和兴宁年间年......”。
5、“.....三国志魏书载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也。以侠闻于江汝之间。李通为人正直,勇猛善战,受到魏文帝。厥后兰台东观,作者益繁,李充荀勖等创立四部,而经史始分,然不闻陋史而荣经也。李充四分法的另外个影响是,为后世书目编修提供借鉴。七录序称及著作佐郎李充,始加删正,因荀勖旧簿四部之法,而换其乙丙之书,没略众篇之名,总以甲乙为次。自时厥后,世相祖述。陆倕新刻漏铭云弘度遗篇,承天垂旨,布在方册,无彰器用,譬彼春华,同夫海枣,宁可以轨物字民,作范垂训者乎旧唐书经籍志也指出其重大影响而荀勖李充王俭任昉祖暅,皆达学多闻,历世整比,群分类聚,递相祖述。或为七录,或为四部,言其部类,多有所遗。李充四分法创制后,后世官修书目基本沿其体制,如晋义熙四年秘阁四部书目录宋元嘉八年秘阁四部目录齐永明元年秘阁四部目录梁天监六年四部书目录陈天嘉六年寿安殿四部目录,隋代又有开皇四年四部目录......”。
6、“.....约生于西晋末年,卒年上限不早于公元年,下限大约在年。李充家世可追溯到汉代李通,籍里江夏平春在今河南信阳,官至五品中书侍郎。其思想集中体现于论语注学箴等著作之中,表现为以儒为本刑名之学兼综道玄的特征。作为文学家,李充的文学颇有成就,曾有为数不少的作品流传后世。李充翰林论是文体论在东晋发展的重要表现,对后世文学批评和总集编撰有重大影响。李充修晋元帝四部书目,创立经史子集四分法体制,为后代所沿用,直至清代四库全书仍是如此。总之,李充在文学文论目录学史上都有重要贡献,尤其在文论目录学方面成就突出。致谢语本论文在完成过程中,得到王玫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王老师不仅有广博的知识,更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这些都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使我受用终生。在此,谨向王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感谢诸多同学鼓励我渡过个个难关,帮助我直到本文顺利完成......”。
7、“.....年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年曹道衡魏晋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年王发国是弘范,还是弘度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页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年余曆雄论李充的学术渊源与文学观念中国典籍与文化,年第期页闫春新李充注简论齐鲁学刊,年,第期第页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张可礼东晋文艺系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年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年王隐晋书二十五别史九家旧晋书辑本济南齐鲁书社,年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年唐张彦远从书集成初编法书要录北京中华书局,中华书局年怡楚卫夫人青少年书法,年年,第期第页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年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年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年唐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年宋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年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年皇侃论语义疏北京中华书局,年辞海年版缩印本辞海编辑委员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年汤介郭象与魏晋玄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年宋郑樵通志殿本台北新兴书局,中华民国五十四年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年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年晏婴撰从书集成初编晏子春秋北京中华书局,年陈澔注礼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年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年唐欧阳询著王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年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明洪应明菜根谭注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年唐徐坚等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年宋李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年徐公持理极滞其必宣论两晋人士的嵇康情结文学遗产,年......”。
9、“.....年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北京中华书局,年隋虞世南撰孔广陶校注续编四库全书北堂书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祥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年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年穆克宏郭丹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年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年周勋初周勋初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年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北京中华书局年贾奋然六朝文体批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郭英德谢思炜尚学锋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北京中华书局,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程新炜中国古代文体论渊源与文心雕龙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年,第期第页傅刚论汉魏六朝文体辨析观念的产生与发展文学遗产,年,第期第页梁萧统撰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年南朝梁钟嵘著陈延傑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年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卫绍生中国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第三辑北京学苑出版社,年......”。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