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唐才子传传曰“颀,东川人。开元二十三年贾季邻榜进士及第,调新乡县尉。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饵丹砂,期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时名辈,莫不重之。工诗发调即清,修辞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多为放浪之语,足可震荡心神。”李颀的古从军行是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唐诗别裁集中云“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
2、“.....”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写边塞征战生活之艰辛,讽刺统治者轻启战争。借从军行旧题,以汉喻今,借汉讽唐。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
3、“.....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这首诗借汉喻唐,以古讽今,其主旨是讽刺唐玄宗的穷兵黩武。你认为诗中那句用警醒的语言点明了这主题明确“空见蒲桃入汉家。”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句,笔折,似当头棒......”。
4、“.....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步紧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换到的是什么呢这十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句的答案“蒲桃”,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此处用故......”。
5、“.....有力地揭示了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该句也是全篇的诗眼,是诗意的落脚点,前面的铺陈,在此处都有了着落。“公主琵琶”“玉门被遮”“蒲桃入汉”等典故,在表达主题上有什么作用•明确首先,请看注释理解典故的意思。这些典故借古讽今,暗示了唐王朝的帝王好大喜功,草菅人命,造成生灵涂炭。典故的好处在于,有些话不好直说,可以借助典故曲折地表达主题同时,使得诗歌意蕴更加丰富......”。
6、“.....总结主题思想•本诗借边关紧张的从军生活凄凉的战场景观,讽刺了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诗风悲壮苍凉。•以偶间散,押韵平仄互换和卢骆以来的歌行大体相承,但气势的动荡开阖却是新的发展。•大量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在节奏上又多变化,例如每两句的句尾轮换使用双音词和单音词,读来铿锵跳宕,韵味悠长。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
7、“.....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李颀颀,念,赵郡今河北赵县人,长期居住颍阳今河南登封西。以边塞诗著称,与盛唐时些著名诗人高适王昌龄王维崔颢等,都有诗书往还。开元二十三年登进士第。度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带的“东川别业”,有时来往于洛阳长安之间。他还喜欢炼丹修道,王维有诗相赠说“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赠李颀,约在天宝末去世。李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
8、“.....擅长五七言歌行体。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今河北南许昌苦读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等。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
9、“.....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唐才子传传曰“颀,东川人。开元二十三年贾季邻榜进士及第,调新乡县尉。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饵丹砂,期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时名辈,莫不重之。工诗发调即清,修辞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多为放浪之语,足可震荡心神。”李颀的古从军行是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唐诗别裁集中云“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