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的是游子口吻。因为这些词的作者都是男性,读者的潜意识里,凡是思妇口吻的,都认为是虚构的凡是游子口吻的,都认为是作者本人的实际经历。例如第页上吕本中的南歌子人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大伙都会认为这是作者流落江东,是纪实作品。由此似乎可以总结古人诗词有关虚构的几个特点古人诗词的主体是作者本人的经历录见闻录思想录,诗词中的我,般就是作者本人即使没有明确的第人称我,默认的主人公也是作者本人。在些叙事的乐府中,出现了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出现了比较复杂的故事,这些人物历史上是否存在......”。
2、“.....或者在这些诗歌创作之前,是否存在前文本影,这当中人物可以有年龄身份性格品行的变化,也可以有各种矛盾冲突和各种人物关系。显然,这种大诗与目前通行的组诗是有很大不同的。这种大诗的写作,给诗词写作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要求写作者要兼有诗人和小说家的双重能力,尤其是选取典型片断的能力。这些片断既互相,又互相呼应和关联,像被根无形的线串在起,中间不能有过多的交代比如小序,否则就拖踏。这点又与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小说的叙事可以是非常连贯的密实的,而这种大诗的叙事,则是非连贯的遥相呼应的。迄今为止......”。
3、“.....我愿意做第个吃螃蟹的人。我目前在江西大余待着,那里是矿区,我想写个矿工家庭,从文革直写到改开,写他们各人的命运。至于诗的形式,有几种考虑。是乐府诗,每首诗以个人为主角,叙事则有重复和交集。这是受了史书中纪传体的影响。比如刘邦项羽张良范增各是篇叙事诗的主角,当写到鸿门宴这件事的时候,就出现交集,叙事呈现定程度的重复。二是词,词比格律诗更适合叙事。用几十首词,每首写个场景,个片断,把它们用根看不见的线连缀起来,形成个故事整体。三是曲,套数,这实际上是剧本了......”。
4、“.....因此,个诗人可以写两种诗,种是我诗,种是非我诗。所谓我诗,就是传统的以作者的经历见闻为基础的写作,所谓非我诗,就是作者虚构的故事。读者很多时候无法判断诗人的首作品究竟是我诗还是非我诗。这就要求作者自我注明。作者不注明,可能会产生些误会,因为我们向来有以诗证史的传统。几百年以后,人家来考证你的生平事迹,往往会拿你的诗词作为证据。你没去过地,但你的诗词中的我却去过那里,你不注明,人家就搞不清楚这个我究竟是你本人呢,还是你虚构的人物。而小说家就没有这种烦恼,因为小说家的小说......”。
5、“.....顶多,我们会通过他的小说,来猜测他有种经历,但不会拿小说做为铁证。我在想,古人代言体的对象往往是异性,是不是也有怕与他本人相混淆的考虑呢。我是男的,我诗词里的主人公是女的,你总不会再认为那是我本人了吧。总之,如果把整体性虚构,也就是像小说电影那样的虚构,纳入我们当下的诗词写作,那么作者注明我诗和非我诗是有必要的,也是不得已的。非我诗虽然是虚构的,但里面表现的情感和观念,仍然是作者本人的,甚至比我诗表现得更加充分。小说和电影,很多时候就是作者想更加充分地表达种观念或种情感,才编的故事......”。
6、“.....换句话说,非我诗更加文学化。诗词作为文学之种,应该立足于文学本位。从这个意义上说,非我诗应该提倡。当代诗词面临的问题很多,无事不及物,是我批评当下诗词写作常用的两个词语。其实,这两个词语与我今天讲的问题是有关联的。我就讲这么个问题吧。有点异想天开,眼高手低,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青年诗词研讨会发言稿这些问题,是我最近总在想的,也在前面的几次研讨会上提过,比如月份的会议,月份的会议。这里,我想说得稍微细点。首先提出个问题。如果我说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事情完全是瞎掰的。这厮根本就没去过浔阳那个地方......”。
7、“.....大家会相信我说的吗不会。不要说我了,就是最权威的学者这样说,大伙也不会相信。如果我再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那个茅棚子,根本就不是老杜的,而是老杜家隔壁王老五的,卷我屋上三重茅卷的是王老五家屋上三重茅,这个我其实是王老五。你们会相信吗我想在场的没个人相信。这就对了。大伙之所以不相信,是因为我们已经牢固树立了这样个观念古人的诗词,本质上是作者的经历录见闻录思想录,是不能像小说样,进行整体性虚构的。那么,古人的诗词,真的没有像小说样,进行整体性虚构的吗也未必......”。
8、“.....比如木兰辞里的花木兰,陌上桑里的罗敷,这些人物历史上有没有,恐怕不好说,也可能完全是虚构出来的。但这种虚构,很可能成诗之前,就有传说存在。也就是说,这种虚构,未必是诗人完全自创的。正如嫦娥,诗词里写得多了,但不能说嫦娥这个人物是诗人虚构的,因为在此之前,就有神话传说存在。另外个是代言体。古人喜欢写代言体,代言的对象往往是女性,思妇宫女什么的。代言体诗词短的多,绝句小令之类。人物般没有姓名,只有几个,如独倚望江楼月明人倚楼,倚楼这个就常用。因为代言体诗词的主人公是女性......”。
9、“.....在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这本书中,我发现前面用作例词的将近首小令,游子思妇词占了多半,有的是思妇口吻,有的是游子口吻。因为这些词的作者都是男性,读者的潜意识里,凡是思妇口吻的,都认为是虚构的凡是游子口吻的,都认为是作者本人的实际经历。例如第页上吕本中的南歌子人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大伙都会认为这是作者流落江东,是纪实作品。由此似乎可以总结古人诗词有关虚构的几个特点古人诗词的主体是作者本人的经历录见闻录思想录,诗词中的我,般就是作者本人即使没有明确的第人称我,默认的主人公也是作者本人......”。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