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即所谓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五个条目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条目则被视为外王之业。在大学中,修身被当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基础,是实现内圣外王之道的必由之路。而儒家经典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则指出了内圣外王的标准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内圣方面,儒家主张为仁由己。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个人要想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要能够克己复礼,克己成仁,自己的内心对仁要有坚定的信仰。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由此可见,在儒家的理念中,内圣和外王是互相统,不可分割的,内圣是外王的基础......”。
2、“.....只有不断加强内心的修养,才有可能成为至仁至圣的君子,才能真正达到内圣的境界,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定国安邦,达到外王的目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内圣外王就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内圣外王的标准,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则是实现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途径。实现内圣外王理想人格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通过修身养德以求达到人格和道德的完满。曾国藩继承了秦汉儒学修身的核心观点,也将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作为毕生的追求,他在日记中写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学,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下之完人。事实上,曾国藩对秦汉儒学的修身观点并不只是简单的继承,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也提出了些创见,他在致诸弟的信中提道吾辈读书,只有两事者进的指示,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者修业之事......”。
3、“.....以图自卫其身。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分德,便算积了升谷明日修分业,又算余了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曾国藩将修身与诗文创作,事业发展乃至家族兴旺相联系,将修业进德当作切事业的基础,把修业进德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他也用简单通俗的比喻指出了修身的关键在于坚持每天滴滴的积累,以量变促成质变。二程朱理学对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影响秦汉儒学讲求的是修身养德以实现政治理想的政治儒学,而程朱理学兴起后,儒学便转向内在的道德心性修养之学。程朱理学即北宋时期由程颐程颢朱熹等人糅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发展起来的新儒学流派。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间万物的本源,理是客观真理,所以理是纯善无恶的。所以人必须收敛克制私欲,使自己的言行遵循天理,并加强自我修养以回复自己的本性,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
4、“.....即已达到天人合的境界,然后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此时的人欲已经与天理融为体,所以无论做什麼也不会偏离天理,也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程朱理学把理当作世界的本源,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理在程朱理学中处于核心地位。那么如何才能寻找到天理呢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朱熹在其大学章句中说道格者,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熹认为,人内心的天性就是天下万物之理的全部,探求天下万物之理,就是探求人天性之中的理。朱熹所说的格物,其实就是种修养方法,其目的就在于回复自身善的天性。有君臣父子,即有仁敬孝慈。其必以仁敬孝慈为则者,性也其所以纲维乎五伦者,命也。此其中有理焉,亦期于顺焉而已矣,性浑沦而难名,按之日理,则仁义礼智,德之赖乎扩充者求之于理,则元亨利贞尽人物之性,此顺乎理者之率其自然也时出不穷,有以立吾命,即有以立万物之命......”。
5、“.....自称宗宋儒的曾国藩深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他在顺性命之理论中指出了人的性与命都有自己的理,天理是人活于世的安身立命之本,人只有顺应仁义礼智信敬孝慈等天理,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同时,曾国藩也强调格物致知。他说格物,致知之事也。博其省察,涵养以存之理,则格物也格物致知就是省察自己的本性,以涵养存在于自己本性中的天理,这种观点与朱熹的格物致知观是致的。总的来看,曾国藩的达的高度他曾国藩也样可以抵达。他曾明确指出凡将相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曾国藩立志成为圣贤,曾写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誓言来警醒自己,并且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曾国藩借改号来表明自己涤除旧习的决心......”。
6、“.....为了进步明确自己的志向,曾国藩亲自选择古今圣贤三十二人作为自己的偶像,并且命令儿子曾纪泽画出三十二位圣贤的画像,即圣哲画像记。三十二人,俎豆馨香,临之在上,质之在旁。心诚求之,仁远乎哉可见他对圣贤虔诚地崇拜与立志成为圣贤的决心。曾国藩认为成为圣贤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为人的气质是可以通过读书改变的。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求变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甚至从西方的科学技术中推演出磨练成圣的可能性,他说其铜铁树木等,经洋人琢磨成器,遂亦精耀夺目。因思天下凡物加倍磨冶,皆可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立志修身的基本思路。立志必须立高远之志,以达到圣贤的境界作为自己的志向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变换骨相......”。
7、“.....他之所以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修身,皆源于他这远大的志向。二主静主静是儒家门非常重要的修行工夫,儒家经典大学中就提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主静在修养过程中主要起到两种作用,是无事时体悟提醒良心,二是有事时不为外物所引诱,心坚持天理,心静如水。曾国藩生不得心静,终生都在寻找静的秘诀。他在主静箴中说道斋宿日观,天鸡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予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彼纷不纷。驰骛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由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寺庙自然是最安静的境地,但真正的静不在于境静,而在于心静,只要保持内心的静,无论处于多么危险的境地,保持思虑的专,就可化险为夷,绝处逢生。这是曾国藩对主静这涵养工夫重要性的充分说明。所以他说静字功夫最是要紧......”。
8、“.....亦是静字功夫足。王阳明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在这句话中,曾国藩再强调静的重要性,个人的精神如果能够沉静下去,那么他的心就不会动乱,就能够明白事理,做事沉稳,甚至会有益于自己的身体的保养。这里所说的静与动相对,并不是指内心无思无虑,而是指内心不受干扰,不被外物所引诱。所以他说静则生明,动则多咎,自然之理也修养过程中的动是种的状态,是内心失去主见,被外物所引诱,只有保持心静,才能明自然之理。那么如何才能达到静的状态呢曾国藩将静坐当成入门途径。他曾定下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的目标,期望能于极静之中求得真乐,最终达到提出的天地位,万物育的天人和谐境界。三自省儒家向来注重通过自省来扬善去恶,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以期达到儒家的理想人格......”。
9、“.....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可见,孔子认为,长期坚持自省,便可以达到内省不疚,便可以成为君子。曾国藩也非常重视自省修身,他在家书中说道吾家子弟,将欲自修而免于愆尤,有二语焉,曰无好快意之事,常存省过之心曾国藩的自省修身主要是通过记日记反省和慎独来实现的。倭艮峰先生诚意工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日之中,念之差,事之失,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从这则日记中我们可以知道,曾国藩开始以日记自省修身是从当时的理学大师倭仁处学到的,曾国藩深受启发,决心向倭仁学习照艮峰样,每日念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开始坚持每天以日课册记录自己的身过心过口过,作为反省自身的准则,以求无愧疚于心,减少自我的过错。事实上曾国藩的日记自省修身简直到了严苛的地步......”。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