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去支教的地方,本身就是些偏远落后的地区。我们大学生,不论是自己家乡的生活条件还是目前大学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许远远超过他们。他们与我们之间的思想意识形态差别是十分大的。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支教活动,将我们的思想加在稍微落后的地区的孩子身上,就相当于跨级发展,揠苗助长。俗话说的好,欲速则不达。尤其是个人的心理成长历程,如果不是循序渐进的发展,结果应该也不是很好吧,虽说在部分孩子心中埋下了向往未来美好生活的种子,可是,我们却只有个暑假中的部分的时间,来精心培育那些幼嫩的种子,也许再也不会相见。他们现在还小,那也仅仅是颗种子,在今后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这里种子是被扼杀还是长成参天大树,抑或是中途夭折,这看似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可是这颗种子是我们埋下的,难道我们就点责任也没有吗再从教学方式来看,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于我所经历的小学时代,老师可能用些体罚的方式来管教些较为顽皮的孩子......”。
2、“.....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想我有同样经历的同学都反对这种教育方式,这也可能使我们那地方特有的教学方式。每没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我们作为支教的老师带给他们的是我们所期待的教学方式,比如开放式课堂,师生之间是朋友等方式。我们觉得这是正确的方式,可是我们仅仅在那地方呆个多月,并不准备辈子都扎根在那里,如果我们的教学方式与当地老师特有的教学方式有较严重的冲突,那就会使当地的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学生要求和老师做朋友,抑或是其他我们所带来的新鲜的事物。总而言之,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定的上层建筑,我们贸然将这种建筑以揠苗助长的方式提升上来,我不觉得这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大学生进行支教活动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可是我们不要让我们的无心之失下出现。支教是个长期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长期呆在那里,我们可以通过写信等方式进行长期沟通......”。
3、“.....而不是仅仅在那个月里完成自己预定的目标,真正将支教的意义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我也希望可以有这种关于大学生支教活动的组织制定相应的公约或制度,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做好支教工作,真正成文名合格的支教老师,仅是我的孔之见。这仅仅是个人的意见,不喜勿怪,祝大家暑假愉快,天天开心,第篇暑假支教实践报告暑假实践报告年月,借着暑假的空余时间,我参加了关于大学生下乡支教的时间活动。讲课期间我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只是短短的天,但我依旧获益匪浅。这次,我自行联系了所乡村小学,帮助孩子们在暑期进行作业辅导。学校并不算大,还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残缺的课桌,与偏远山区相比,以令孩子们满足。但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学已有着天壤之别。但孩子们那对学习特有的热情和认真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他们几乎想要我在天之内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识都教给他们。讲课期间,我跟许多孩子的家长交流过,从他们身上......”。
4、“.....更看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那分无私的爱,想起自己在家辛苦忙碌的父母,不禁油然产生种敬意,在跟家长交流期间,其中个孩子的母亲跟我谈了许多,她说把孩子就交给我了,使我很感动,同时也感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自己现在的身份是名老师,既然为人师,就应该对学生负责,虽然自己现在的身份更确切说还是名大学生,但早晚也要走向社会,现在学会对自己所做的事勇于负责任,才能对自己几年之后真正踏出校门打下个良好的基础。为了照顾孩子们路途遥远,怕他们回家晚,我们下午都是点半就放学。下午放学后,孩子们还要走两个小时甚至个小时山路回家。然后帮父母干农活做家务。在农村,因为父母需要出去赚钱,需要下地务农,所以洗衣服做饭打扫照顾禽畜以及其他更多我们不了解的家务劳动就全都落在了这些十岁的孩子身上。我们经常看到有十几岁的孩子背了捆比自己都高的麦子走在路上,走几米歇会儿。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里的孩子都很懂事......”。
5、“.....有的只是纯真。以为在家里要承担所有的家务,孩子们都会做饭,有几次邀请孩子们到我们住的地方起玩,孩子们都会抢着帮我们干活,要求要帮我们做饭。在家里他们也从不会对父母有任何怨言,尽管每天上了天学,晚上回到家之后还要做家务干农活。每天要完成这些劳动,往往需要孩子在天还是亮着干到黄昏,直干到天黑。干完活以后,些思想开明些的家长会对孩子说再给你开会灯,你写会儿作业之类的话。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如蒙大赦般,爬到炕上,找个角落因为家里都是没有桌子或是其他可以坐在旁边看书的地方的,学习就只能趴在炕上掏出自己那本纸质已经发黄发暗不知道多少人用过的课本,就着昏暗的灯光,温习功课。而大多数孩子得到的只是都干完了嗯上炕,睡觉。这样的不容置喙的强迫式的命令。家长这么做为了省电,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认为读书没有任何用处,孩子只需要学会干活,将来会种田,能吃饱就成......”。
6、“.....十岁的男孩子的命运般都逃不脱结婚娶媳妇或是外出打工。因为家长的不开明,这么多年付家庄村只出过个大学生,也是今年才毕业,正在找工作。也正因为没有过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实例,村民们愈加坚定了他们的读书无用论。学校现在有个年级,每个年级都有个学生。采用的是复式教学。个年级分两个教室上课,年级个教室,年级个教室。上课的时候,两个年级分开两边坐,这半部分坐的是年级,那半部分坐的是年级这样。上课的时候,要先给年级讲,部分讲完给年级留作业,这边年级在做题的时候再给年级讲,如此循环往复。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很多地方施行了很多年,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专注力都很强。我们的孩子们都很聪明,学东西很快,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没被泯灭。我曾接触过些城市里的小学生,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对老师所讲的东西都提不起兴趣,下课了谈论的东西也只是玩具和电子游戏。付家庄的孩子则完全不同,他们对每件事物都保留着最真挚的探索欲......”。
7、“.....没有平整的操场,只有教室前的小块坑坑洼洼的空地是孩子们下课后活动的场所,没有围墙甚至没有校门只有件小瓦房做教室。老师们说现在的教室都还是年建的,已经用了十几年了,只是在年汶川地震后,县里给了点钱简单的修葺过次。每间教室都只有十几平米大小,地面上是土地,跺脚就是满屋烟尘,在教室里抬头就能看见屋顶上的瓦。有时候上着上着课就会有两块泥块掉在孩子们的课桌上,起初遇到时把我吓坏了,当时觉得很危险,但孩子们脸上都是脸的淡定和漠然想是司空见惯了。村子里没有诊所或是社区服务站或是其他医疗点,印象中好梯乡里也没有,当地人治病要到宕昌县城区,然而去趟县城对他们来说难如登天,所以看病对付家庄的村民也就成了传说。般有小病,诸如感冒发烧,都只是忍着大病,也只能忍着。并且,以当地人的认知水平,他们对什么是重病是没有概念的。对于付家庄的村民来说,他们面对的最大问题不是贫穷,而是知识的匮乏。因为交通不便......”。
8、“.....他们从不会听广播看电视全村每个成年人都是接近的文盲,所以书籍报纸也是天方夜谭。村民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处在大概上世纪十年代的水平,而意识和认知水平则因长期的闭塞而愈加低下。曾听过个著名的苦笑话有人在黄土高坡上看见个岁的放羊娃,心生好奇,就问放羊娃你为啥放羊啊放羊挣钱挣钱干啥用啊娶媳妇娶媳妇干啥啊生娃生娃干啥啊放羊这是个十年前流传起来的著名笑话,生动的说出了西北农民的愚昧。我们在付家庄所了解到的农民们的心态竟和这个放羊娃惊人致。对孩子们的父母来说生孩子养大是为挣钱,孩子挣钱娶媳妇,娶媳妇再生娃,生娃再养大,挣钱娶媳妇生娃。这就是我们的可爱孩子们所面对的现实。我见到孩子们的时候是第天到付家庄村,老师带着孩子们在学校列队欢迎我们。那天孩子们都穿了在中国的校园里很常见的蓝白色校服,不过都只有校服的上衣,并且已经洗得毛糙了。系着红领巾。因为路上耽搁......”。
9、“.....老师就带着孩子们致战队等着。资料上说孩子都是十岁,最大的十岁,不过当时看起来大多数都像是岁的样子因为营养不良,因为每天吃土豆,孩子们都很瘦小。每个孩子脸上都带着高原红,眼睛里闪烁着动人的纯真和聪慧。第天见面的时候孩子们还有些怕生,都怯怯的,后来相处久了,发现每个孩子都很活泼很聪明。但就是这群孩子,他们每天生活在这里,承受着艰苦的生活,还有繁重的家务,还有命运的压力。付家庄每天早上点多天亮,而大部分的孩子每天点多的时候已经起床了。他们需要早起做家务,然后再走很远的山路上学,因为地形条件限制,村民家相互之间的距离都很远,距离近些的孩子,上学要走个多小时,远些的甚至要走两个小时乃至个小时山路。课表安排早上点上课,有几个孩子甚至每天早上点就要起床赶路。因为路途遥远,来不及回家,午餐时间孩子们都呆在学校里。家里面条件好点的孩子,早上上学从家里带个馍,馍放个上午都干硬得裂开了......”。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