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文库

返回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

格式:word 上传:2023-05-07 09:23:00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修改意见稿

1、“.....修正者也,知命者也,著是者也。庄子在刻意篇中还具体描写了隐士的生活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为无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但隐逸作为引人注目的思想意识,则要到东汉才凸显出来。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潜心道德经济万物体,念切世道生民。此方是隐居求志。苟志不出此,徒工文翰以自负,悠游林壑以遣日,无体无用。于世道无所关系,以此为隐,隐可知矣。这种隐居求志,求的不是自适或自足的志,而是有朝日要行义达道见诸实事之志,也就是诸葛孔明的志当其隐居之日,志未尝不在天下国家,经世事宜,咸体究有素,故出而拨乱返治,如运诸掌。李曲自己本是隐居讲学方谚语说富人难进天堂。那么贫士当然更容易成道。陶渊明的贫士形象其实是部分地与士人的自我实现联系在起的,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癸卯岁十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两句已暗示了贫困体验与实现人格节操的关系。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2、“.....最高级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光有对自由价值的肯定,归隐还难以避免个人主义式的自私的非难。而有了忍受贫寒的衬托,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感士不遇赋的归隐就被打上积极的理想色彩。与更高同时也更抽象的玄学理想结合起来。摘要陶渊明作为精神偶像树立于诗坛,纯粹是靠文学实现的。而他的作品后来被遵尊为种风格典范,则是依赖其作品的精神史内涵。陶渊明的经典化过程,包含着个很耐人寻味的过程,作为其文学之标签的隐逸在后世的接受也呈现为多样的内涵,尤其是到胡清两代,已被注入特殊的积极意义,与隐逸原初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关键词陶渊明文学精神史隐逸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遁世观念的由来及其实践陶渊明在我们的文学史叙述中常给人以与时代风气格格不入的印象,因为不处在文坛和人们关注的中心。边缘化的位臵很容易让人误解他是个远离时代与时代曲阿作诗云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3、“.....绵绵归思纡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翌年又有乙巳岁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因而任彭泽令十余日即以奔妹丧辞官,从此绝意仕途。归去来辞小序反思自己的出处之迹,道是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相比贫困来说,仕宦之违背本性更让他不堪忍受,于是辞官归隐就仿佛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首其,那种身心无比舒适的感觉,凡读过归去来辞的人无不能切身体会。再看答庞参军叙述的隐居之乐,更洋溢着享受田园生活的喜悦和满足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岂无他好。乐是幽居。朝为灌园,夕偃蓬庐。我们有理由充分相信。归隐对于陶渊明意味着自由人性的复归,意味着种理想生活状态的实现。从精神史的角度说这些摅写归隐心态的诗文要比他的归隐行为本身意义更为重要......”

4、“.....而突出了其自我实现的人生意义。有学者称之为人生的理想化,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从陶渊明诗文中我们看到。归隐后他像普通农民样过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钱穆更进而断言陶渊明诗像是极平淡,其实他的性情也可以说是很刚烈的,他能以种很刚烈的性情,而过这样种恬淡的生活,把这两者配合起来。才见他人格的高处。两家的论断无非是根据陶渊明读山海经所发的点感慨,而时的感慨又在多大程度上能传达真正的性情由此断言他有很刚烈的性情,恐怕靠不住吧由此我们忽然发觉,对陶渊明经典化过程的追溯,开始转回到陶渊明的诗歌本身。历来所有的评价和解释的分歧其实都表明。陶渊明的归隐及其意义无非是文本的建构。这点前人多没有意识到,但经过无数的模仿和揣摩,到清代终于有人发现,隐逸作为种生活方式,经常是通过文学而现实化同时扩大其影响的......”

5、“.....文章其虚车耳。夫树立不在文章,而文章者树立之影,则树立又即文章而见。他举出历史上的例子来说明,身当盛世自可以功业表见,若生晚近,处末造,于庙堂经济生民理乱之故了了于胸中而无所施。即不得不发抒于文章以自表见。又说严首升自处于山林遗逸,且惟恐人之不与山林遗逸同类而共视者。此先生之苦心也,此先生之诗与文之所自出也,此其初即不欲以文见而不得不以文自见也,就正属于这适的感觉,凡读过归去来辞的人无不能切身体会。再看答庞参军叙述的隐居之乐,更洋溢着享受田园生活的喜悦和满足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岂无他好。乐是幽居。朝为灌园,夕偃蓬庐。我们有理由充分相信。归隐对于陶渊明意味着自由人性的复归,意味着种理想生活状态的实现。从精神史的角度说这些摅写归隐心态的诗文要比他的归隐行为本身意义更为重要,它们使隐逸的政治内涵得到消解,而突出了其自我实现的人生意义......”

6、“.....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从陶渊明诗文中我们看到。归隐后他像普通农民样过着躬耕自食的生活,贫居依稼穑,努力东林隈丙辰岁月中于下潠田舍获。可以想象,务农肯定不是他力所胜任的,尽管躬耕非所叹,但耕植不足以自给归去来辞序。生计贫乏,终究是难免的。这就使他作品中描写的自我形象,除了隐士之外。同时还是个贫士。历来人们都只注意到他隐士的面,而很少注意贫士的面。其实隐士是诗里的老角色了。贫士倒是个新的角色。虽然古籍里也不乏颜渊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原宪桑枢瓮牖匡坐弦歌的记载,但是在陶渊明以前。诗歌中还未出现过贫士形象,更没有像咏贫士首乞食这样具体描绘贫士生活篇中还具体描写了隐士的生活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为无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但隐逸作为引人注目的思想意识,则要到东汉才凸显出来。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7、“.....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倾壶鲍馀沥,窥灶不见烟。诗书塞座外,日昃不追研。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缔已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自从孔子强调君子固穷,尤其是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后,贫寒就与种有高远追求的志节联系在起。西方谚语说富人难进天堂。那么贫士当然更容易成道。陶渊明的贫士形象其实是部分地与士人的自我实现联系在起的,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癸卯岁十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两句已暗示了贫困体验与实现人格节操的关系。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将人的需要分为个层次。最高级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光有对自由价值的肯定,归隐还难以避免个人主义式的自私的非难。而有了忍受贫寒的衬托,宁固穷以济意......”

8、“.....纯粹是靠文学实现的。而他的作品后来被遵尊为种风格典范,则是依赖其作品的精神史内涵。陶渊明的经典化过程,包含着个很耐人寻味的过程,作为其文学之标签的隐逸在后世的接受也呈现为多样的内涵,尤其是到胡清两代,已被注入特殊的积极意义,与隐逸原初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关键词陶渊明文学精神史隐逸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遁世观念的由来及其实践陶渊明在我们的文学史叙述中常给人以与时代风气格格不入的印象,因为不处在文坛和人们关注的中心。边缘化的位臵很容易让人误解他是个远离时代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人。当我们看到钟嵘诗品列他于中卷,还会觉得他是个被忽视的诗人。不能体会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个多么崇高的赞美。读陶渊明集,确实看不到他与当时的文坛有什么关系他的诗文中没有首与当时的著名文士有关,仿佛是个穷乡老儒和普通的隐士,独自写他的与时文学风气殊无联系的诗文。然而我们不能忘记......”

9、“.....隐遁和逃世直是中国古代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且不说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从周易起就得到肯定,就是仕于王侯的人,也像郭象注庄子逍遥游仅如感士不遇赋所云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间,举凡诗文所见课子劝农敦睦邻里。相与切磋学问等。都属于虽不仕于朝而未尝不有益于天下的品德,这些品德在明清两代更适应乡绅社会的需要。明清两代的社会相比唐宋已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以乡绅为主体的社会形态。学界对乡绅的定义,历来有不同意见,寺田隆信说明清时代的乡绅指具有生员监生举人进士等身分乃至资格居住在乡里的人的总称,大致是不错的。由于仕宦被局限于科举途,而科试录取名额与人口的增加教育的发达远不成比例,因而社会上就衍生大量的应试不第的生员,他们享有准官僚的待遇而无功名,而中式举人进士也有许多不出仕的,加上告假休致的官员捐纳的虚衔以及知书达理的商贾,等等......”

下一篇
温馨提示:手指轻点页面,可唤醒全屏阅读模式,左右滑动可以翻页。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
1 页 / 共 21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doc预览图(2)
2 页 / 共 21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doc预览图(3)
3 页 / 共 21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doc预览图(4)
4 页 / 共 21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doc预览图(5)
5 页 / 共 21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doc预览图(6)
6 页 / 共 21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doc预览图(7)
7 页 / 共 21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doc预览图(8)
8 页 / 共 21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doc预览图(9)
9 页 / 共 21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0)
10 页 / 共 21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1)
11 页 / 共 21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2)
12 页 / 共 21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3)
13 页 / 共 21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4)
14 页 / 共 21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5)
15 页 / 共 21
预览结束,还剩 6 页未读
阅读全文需用电脑访问
温馨提示 电脑下载 投诉举报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

  • Hi,我是你的文档小助手!
    你可以按格式查找相似内容哟
DOC PPT RAR 精品 全部
小贴士:
  • 🔯 当前文档为word文档,建议你点击DOC查看当前文档的相似文档。
  • ⭐ 查询的内容是以当前文档的标题进行精准匹配找到的结果,如果你对结果不满意,可以在顶部的搜索输入框输入关健词进行。
帮帮文库
换一批

搜索

客服

足迹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