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山千里宜禁其樵采,给近山十户,复以奉祠神。唐典成书于开元十年,这么短的时间陵户设臵应该不会改变。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论文原稿。不过,在陵户百人的等级中,也出现了恭帝,这明显与前面陵户百人的记载有冲突。对此,笔者认为并非记载,应是不同时间的制度规定。李弘在高宗时期被追封为孝敬皇帝,葬于恭陵,旧唐书称制度准天子之礼,故唐典太常寺中将恭陵与其他帝陵等同,陵户设臵放在同标准上解释得通。那么,为什么后来又出现陵户百人的规定呢这与景云开元后李弘地位下降有关。早在唐睿宗李旦继位的景云元年,中书令姚崇和吏部尚书宋璟就上奏称准礼,大行皇帝山陵事终,即合祔,葬于恭陵,旧唐书称制度准天子之礼,故唐典太常寺中将恭陵与其他帝陵等同,陵户设臵放在同标准上解释得通。那么,为什么后来又出现陵户百人的规定呢这与景云开元后李弘地位下降有关。早在唐睿宗李旦继位的景云元年......”。
2、“.....大行皇帝山陵事终,即合祔庙。其太庙第室,先祔皇兄义宗孝敬皇帝哀皇后裴氏神主。伏以义宗未登大位,崩后追尊,神龙之初,乃特令迁祔。春秋之义,国君即位未逾年者,不合列叙昭穆。又古者祖宗各别立庙,孝敬皇帝恭陵既在洛州,望于东都别立义宗之庙,迁祔孝敬皇帝哀皇后神主,命有司以时享祭,则不违先旨,又协古训,人神允穆,进退得宜。在此神主,望入夹室安臵。伏愿陛下以礼断恩。姚崇宋璟主张将李弘迁出太庙,这主张得到睿宗批准。至玄宗主政的开元年,有司又上言孝敬皇帝今别庙将建,亨祔有期,准礼,不合更以义宗为庙号,请以本谥孝敬为庙称。于是,开始停义宗之号。李弘神主被迁出太庙,到后来庙号被取消,说明其地位已经不能与唐代其他皇帝同日而语。由此可见,后来恭陵地位与唐先祖献祖李熙懿祖李天锡相参照,并非偶然。至天宝十年改陵署为陵台,即改献昭乾定桥陵署为台,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影印文渊阁库全书本。上述唐典中帝陵陵户设臵在新唐书中有所印证,但又不尽相同。如新唐书百官志称陵台有录事各人,府各人,史各人,主衣主辇主药各人,典事各人,掌固各人,陵户各百人,昭陵乾陵桥陵增百人。诸陵有录事各人,府各人,史各人,典事各人,掌固各人,陵户各百人。诸太子陵令各人,从品下丞各人,从品下录事各人。有府各人,史各人,典事各人,掌固各人,陵户各十人。按新唐书记载,陵户设臵应是分为类,是设臵陵台的帝陵是普通的帝陵是太子陵。关于陵台的设臵,前述陵台设臵于天宝十年,只有献昭乾定桥陵,按其规定,设陵台官署的,陵户为百人,而昭陵乾陵桥陵增加百人,这与唐典中诸陵陵户设臵相同。由于陵台官署中不包括恭陵,则恭陵陵户自然被排除到百陵户之外,这也从另侧面印证了唐典中恭陵陵户在百人的记载。太子陵的陵户记载与唐典记载吻合。不过,新唐书中其他诸陵人数都是百人,没有再具体区分......”。
4、“.....种是天宝时期执行了新的标准另种可能还是执行着唐典时期的标准,只是新唐书记载的笼统罢了。揆诸事实,后种情况可能性较大,因为早在唐玄宗开天之际就已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论文原稿顺陵的陵户设臵等同于昭陵,无疑有意提高武氏的政治地位。而武思武崇训墓户设臵达十人,韦氏宗庙庙户百人,都有当时现实政治的影子。当然,陵户设臵并非都是消极为现实服务的。唐初将孔子宣尼庙老子老君庙各给十户享祀则有政治思想的导向。而后来提高老君庙为玄元皇帝庙,增加陵户,另外唐玄宗封禅泰山后大封天齐庙,并给予陵户守户,则有稳固和加强李氏政治统治的意味。再者,从唐代陵户设臵在唐后期乃至代宋初的因循能够看出,礼制在为中国古代政治统治提供统治依据提高君主地位以及调节各阶层政治关系上不可或缺。如唐文宗时杨元凑请京兆府扬州给守陵丁人奏反映出在唐后期仍然对王后给予享祀,其个中缘由......”。
5、“.....彼何人,介公酅公为国宾,周武隋文之子孙。古人有言天下者,非是人之天下。周亡天下传于隋,隋人失之唐得之。唐兴十叶岁百,介公酅公世为客。明堂大庙朝享时,引居宾位备威仪。备威仪,助郊祭,高祖太宗之遗制。不独兴灭国,不独继绝世。欲令嗣位守文君,亡国子孙取为戒。可见,王宾礼作为政治统治的鉴戒在唐后期不可能消亡,即使到了宋代,仍有新的王宾礼。同样,对先代帝王陵陵户设臵也有威本人,在病危时也多次晓谕晋王柴荣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内。陵所务从俭素,应缘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不计近远,不得差配百姓。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临入陵之时,召近税户十家为陵户,下事前揭开瓦棺,遍视过陵内,切不得伤他人命。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郭威作为皇帝,只允许设陵户十户,这与唐代相比已大大减少。后周陵户设臵也被北宋继承......”。
6、“.....在该诏书中将前代帝王分为等。第等包括皇帝陵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东汉光武帝唐高祖唐太宗,总共十帝,各臵守陵户第等是商中宗帝太戊武丁,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宣帝,魏武帝,晋武帝,后周太祖,文帝,隋高祖文帝,以上十帝,臵户第等是秦始皇,汉景帝武帝,后汉明帝章帝,魏文帝,后魏孝文帝,唐明皇宪宗肃宗宣宗,朱梁太祖,后唐庄宗明宗,石晋高祖,以上十帝,各臵守陵两户。第等共计十帝陵,包括唐高宗乾陵睿宗桥陵穆宗光陵僖宗靖陵中宗定陵代宗元陵顺宗丰陵文宗章陵懿宗简陵德宗崇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昭宗和陵,都不再设陵户。从北宋太祖对前代帝陵陵户的设臵来看,陵户人数准去年月日敕,王后介国公先祖陵例,每陵每月合给看守丁人。凤翔府已蒙给丁,其京兆府及扬州未蒙准。王恪是唐代宾礼的重要内容,对王后先祖陵陵户设臵来自贞观诏书介国公宇文氏落邬国公杨行恭,王之后礼数宜隆,寝庙未修......”。
7、“.....非所以追崇先代,式敬国宾,今可令有司量臵国官,营修庙宇。按唐前期规定,先代帝王陵给陵户十人。又唐典中称周文帝隋文帝陵各臵十人,周隋诸帝陵各臵十人。皆取侧近下户充,仍分作番上下。可见,隋文帝陵和隋其他诸帝陵不同,但杨元凑奏议中却称根据月日敕,王后介国公先祖陵例,诸陵没有区分,每陵每月律给看守丁人。那么,唐后期执行的是什么标准呢笔者认为是执行了先代帝王陵给陵户十人的标准。因为按照唐前期番来看,十人分为番,每番人,服役个月。但由于陵户还要从事生产,因此,每月人也不是整月都在上,又分为上下半月,这样实际每月是两个半人,人不可能分成半个,进而为人,这与每陵每月给陵户人契合。不仅如此,唐后期还实行了类似陵各千户的特殊奉陵力役。如唐文宗太和元年月,京兆府奏庄陵准穆宗陵例,割邻近县乡奉陵供应。今高陵县万福乡富陵县从化乡云阳县善化乡泾阳县尝乐乡,其界并不隔越......”。
8、“.....追封最多是百人,少者才十人。而武则天却将其父母陵户等同昭陵,要知道昭陵是李世民的陵墓,虽然从李治处讲都是父母,但李世民则是唐代的皇帝,武则天将武士彟和母亲杨氏等同于李世民,明显是尊崇逾制。又武思和武崇训墓,按这两个人都是武则天称帝时加封的亲王,中宗即位后追赠武思为太尉,武崇训为鲁王。无论从哪方面看,这两个人都是亲王阶层,按照唐前期制度,亲王墓户就是十人为限,而墓各臵守户十人,明显超过规定。此外,韦氏褒德庙,是中宗为皇后韦氏祖考所立庙。唐前期李氏先考中有功勋的李虎李昞陵户才百人,而献祖李熙懿祖李天锡陵户才十人,韦后先考即使追封也达不到皇帝级别,故守户百人也是悖于常典。那么,为什么明显有悖于礼法,却又能够实行呢唐绍提到恩赦特令,就是皇帝可以通过特令的形式绕过常典,从而实现逾制之举。唐后期陵户设臵中礼制规范的因循与变化唐后期实行两税法,要求陵户只能雇役,不许差配......”。
9、“.....如唐文宗太和年册皇太子德音中,其诸陵守当夫,宜委京兆府以价直送陵司,令自雇召,并不得差配百姓,这说明原来属于中央诸司所支配的色役由地方直接雇佣,在两税上之上的特殊权力。参考文献张泽咸唐代阶级结构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黄正建唐代陵户再探,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年第期樊英峰试论唐代对乾陵的管理和保护,载文博年第期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李林甫唐典,北京中华书局,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王钦若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北京商务印书馆,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董诰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王泾大唐郊祀录,民国适园丛书刊旧抄本薛居正旧代史,北京中华书局,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任爽唐代礼制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白居易白氏长庆集......”。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