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皆山林会心语,近懒近放者也。不料伯修余岁即病逝,如今睹物思人,感慨系之世间第等便宜事,真无过闲适者。书念公碑文后则是对李贽和焦竑人的怀念与赞叹,主要突出的是他们的佛学修养。念公即与李贽来往密切的和尚无念,其碑文是万历十年由袁宏道所撰写的。彼时龙湖老人犹在通州,谈大乘者,海内相望。学界是如此的活跃而有生气。可是,年之后,时学道之士,俱落蹊径,已不复当日景象,不禁令人感慨唏嘘。后来,至白下,晤焦先生,使人復见汉官威仪。而回到家乡后,居然念公适至。于是,抚今思昔,泪与之俱。而此时李贽已逝世年,只有焦竑与无念在世,所以文章最后告诫说夫使海内人士,无志大乘则已,若也生死情切,则幸及此老尚在,痛求针劄。这些题跋文字都没有任何的曲折修饰,但娓娓道来,自然感人至深。另方面,旦进入朋友来往的环境,袁宏道会换种笔调,显示出其幽默生动的性情趣味。其题汪以虚罗汉卷后......”。
2、“.....但由于汪以虚的朋友身份而使作者改换了行文格调。汪以虚即汪可受,曾是李贽的佛学弟子,又与袁氏兄弟为论学好友。袁宏道曾有伯修斋中同汪参知诸兄共谭,其中有诗句曰贤朋人,肝胆皆如面。可见他们是既熟悉又相知的好友。因此文中写道谓大士藏洞穴若干年,而征罗旁者得之。既入汪以虚箧笥,以为得所托矣,而鼠啮其尾,几伤趾。是此诸应真厄于盗,再厄于鼠,厄于以虚也。夫阿罗汉名杀贼,而不能自守其械,慧刃之谓何今与大士约,欲护金襕衣,当先杀盗,次杀鼠,最后杀不能固扃以却鼠者,是即大慈无量方便也。在此,作者以游戏之笔既调侃了罗汉,又戏谑了朋友汪可受。既然阿罗汉又名杀贼,却为何连自身也保护不了而汪可受既然收藏了这幅罗汉卷,却又保护不力,让老鼠咬损了画面。故而欲护此卷,就必须先杀盗后杀鼠,尤其要杀不能防鼠的汪可受。可以想见,当汪可受拿到这篇题跋后,会是种怎样的戏剧性效果......”。
3、“.....载惠山泉十坛之团风。长儒先归,命仆辈担回。仆辈恶其重也,随倾于江,至倒灌河,始取山泉水盈之。长孺不知,矜重甚。次日,即邀城中诸好事尝水。诸好事如期皆来,团坐斋中,甚有喜色。出尊取磁瓯,盛少许,递相议,然后饮之,齅玩经时,始细嚼咽下,喉中汩汩有声。乃相视而叹曰美哉水也,非长孺高兴,吾辈此生何缘得饮此水,皆叹羡不臵而去。半月后,诸仆相争,互发其私事。长孺大恚,逐其仆。诸好事之饮水者,闻之愧叹而已。又余弟小修向亦东询,载惠山中泠泉各尊归,以红笺书泉名记之。经月余抵家,笺字俱磨灭。余诘弟曰孰为惠山孰为中泠弟不能辨,尝之亦复不能辨,相顾大笑。然惠山实胜中泠,何况倒灌河水自余吏吴来,尝水既多,已能辨之矣。偶读幼于此册,因忆往事,不觉绝倒。此事政与东坡河阳美猪肉相类,书之并博幼于笑。本文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均已入小品行列。从创作目的与写作笔法看......”。
4、“.....这和识张幼于箴铭后的目的完全不同。那篇跋文是为了辨析慎密与放达两种不同类型的文人,谈论的不仅仅是历史的问题,也是自我价值观的问题,更是如何对待所题对象张幼于的问题,因而行文笔法极为严密,显然经过了缜密地构思。而本文则不同,文章内容与所题载体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有也就是惠泉字,但却与惠泉诗完全无关。作者由惠泉诗联想到惠泉,由惠泉联想到丘长孺以惠山泉水招待客人的戏剧性经过与尴尬结局。同时作者又由惠山泉水的调换,联想到小修因失去坛上封识而不能辨别惠泉与中泠泉水的相顾大笑。可以说这完全是围绕因误会而导致尴尬的画面所进行的剪接拼合。笔调轻松,文笔自然,是小品文追求幽默趣味的典型笔法。从作品类型上看,本文末尾提到了苏轼河阳美猪肉的典故。该典故出自仇池笔记,苏轼曾说过,他听闻河阳的猪肉味道甚美,便让人前往购买。但由于买猪者归途中喝醉而使猪逃走......”。
5、“.....苏轼拿此猪肉煮熟招待客人,大家吃后都说其他地方的猪肉皆不及此。可不久事情败露,客人们都很羞愧。尽管本文是否为苏轼所作尚存疑问,但其内容不仅与误认惠山泉水事件性质相同,而且其幽默效果也颇为接近。更重要的是,此事还出于擅长写作小品的东坡先生之口,就不禁令人想到他的文章风貌与情志格调。袁宏道特意在结尾处点出此事政与东坡河阳美猪肉相类,其用意不仅在于强调事同,或许也欲凸显其趣同与文同。当时文坛上曾传说袁宏道为苏轼之后身,至少在小品文创作上应该是颇有几分道理的。从以上论述中可知,袁宏道的题跋文创作具有较高的水准,更重要的是他对于该文体进行了探索与思考既有对传统题跋体制的继承与推进,表现出他对题跋文体的自觉意识同时由于自身的表达需求,又对题跋进行了新的创造,从而使此种文体更有利于思想观念的表达并显示出新的特征......”。
6、“.....同时也是自我人生情趣和审美趣味表达的必然显现。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袁宏道对于题跋体制的创造不仅是自觉的,而且是成功的。他的那些谈论人生哲理体现禅味机锋的题跋,不但表现出其独特的人生价值追求,而且都显现出结构紧凑思致严密的特征,并在行文上均具备简劲精练的体貌风格,而这正是最合乎题跋文体要求的核心特征。前人研究公安派,学者对其价值大多在两个层面展开论说首先是认为他们在大胆挥洒地表现自我性灵方面起到了解放思想宣扬个性的作用其次是认为在文学表现上突破了复古派的格套限制,但自身在文体与表现方法上缺乏积极的创造。其实这是需要重新予以考量的。从袁宏道题跋文的创作实践可以看出,他既有尊体的意识,又在尊体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尝试,而且取得了成功。后人要真正认识他在这方面的贡献,不能仅仅关注其理论批评的表达,更要从其创作实践中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总结提炼......”。
7、“.....将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研究袁宏道及公安派,将会取得前人意想不到的学术效果。参考文献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袁宗道白苏斋类集,钱伯城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陆云龙等明人小品十家,蒋金德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袁中道珂雪斋集,钱伯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论袁宏道题跋文创作的尊体与破体论文原稿。昔有书生携仆入太行山,仆见道上碑字,误读曰大形山。书生笑曰杭也,非形也。仆固争久之,因曰前途遇识者,请质之,负者罚贯钱。行数里,见学究授童子书,书生因进问,且告以故。学究曰太形是。仆大叫笑,乞所负钱。书生不得已与之,然终不释。既别去数十步,复返谓学究曰向为公解事者,何错谬如是学究曰宁可负使公失贯钱,教他俗子终身不识太行山。此语极有会。想山人读至此,当捧腹笑也......”。
8、“.....会有前后错乱的感觉。本来第段是讲关于嗜山水的真正内涵,以回应他人对于陈山人嗜山水而入市廛的质疑。而且作者引述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言,详细辨析如何才叫真嗜。当说到唯于胸中之浩浩,与其至气之突兀,足与山水敌,故相遇则深相得。纵终身不遇,而精神未尝不往来也,是之谓真嗜也,若山人是已时,已经得出了正面的结论,文章也应该就此结束了。可是下面却笔锋转,又补上书生与仆人打赌的情节。显然,后半部分的情节是为了推出宁可负使公失贯钱,教他俗子终身不识太行山的结论。那么,这两个似乎互不相关的部分到底有何联系呢作者说此语极有会,那么他的会心又是什么呢读者当然可以有各种理解或者是作者的自我解嘲,真正的山水审美是不能用道理来讲的,讲了便是多此举或者是雅俗本来就有隔阂,对于那些没有山水审美意识的俗人,无论如何讲道理也是不能理解的也许是从陈山人的角度立论,即使别人怎么误解我......”。
9、“.....如今既然与之讨论了山水欣赏的是非问题,本身就是抬举了他们,宁可使其终身误解,令此类俗子不识山水之美。也许还可以引发出更多的联想,但有点可以肯定,即如此结构是袁宏道精心设计的。其立意在于对前半部分的论述构成颠覆与解构,并在者的对立中激发联想,引申出更多的人生感悟。袁宏道題跋笔调的多样化袁宏道之所以能够在题跋文创作中取得如此成就,与其才识胆的主体要素密切相关。没有灵心慧性和生花妙笔,就不可能有其见解与趣味皆佳的妙文。但是,他的成功也与其理论上重视短小杂文的价值有定关联。自徐渭以来,尺牍游记序跋等适宜表达私人情感与人生见解的文体逐渐受到文人的青睐,善写此类文章的苏轼成为晚明文人竞相师法的对象。比如与袁宏道有师友关系的李贽,就明确地说苏长公片言只字与金玉同声,虽千古未见其比,则以其胸中绝无俗气,下笔不作寻常语,不步人脚故耳。如大文章终未免有依仿在......”。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