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那些人们有了闲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科学才首先被发现。由此,在埃及地区,数学技术首先形成,在那里僧侣等级被允许有闲暇。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的比较研究论文原稿。关键词劳动闲暇亚里士多德马克思作者简介齐勇,男,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劳动与闲暇是对古老的概念,也是实践哲学中的基础概念。在现代人的通俗理解中,劳动意味着工作和劳累,而闲暇则是休息和消遣娱乐的同义语。这种理解是对于劳动与闲暇的极大误解,要澄清这种误解唯有回到古希腊实践哲学源头,从亚里士多德处寻找这对概念的原初解释,并且对比马克思在其革命性实践哲学中对这对概念的界定,才能恢复其本真的积极意义......”。
2、“.....马克思批判继承并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人的本质观点。劳动与闲暇对立中的统劳动作为人类实践的基本方式,其意义决不仅仅像亚里士多德在奴隶社会所阐释的那样,只是天性低劣的奴隶从事的粗鄙的制作活动,也不是现代人通常所理解的谋生活动。就其作为人的实践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而言,劳动本身内蕴着消极与积极异化与解放奴役与自由两个维度的含义。在消极的意义上,劳动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求而不得不被迫从事的活动,具有苦役的性质。马克思之前,几乎所有思想家都对劳动和从事劳动的人持轻视态度。资本主义社会达到这种状态的巅峰。马克思指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3、“.....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在工人被迫从事的繁重劳动中,劳动表现为异化状态,完全丧失了人的自由特性,劳动产品与人之间人的劳动过程与人之间人的类本质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相异化,劳动被视为瘟疫。它是现代社会中的奴隶制。在积极的意义上,劳动可以创造闲暇。亚里士多德从共时态划分了人的活动理论实践与创制,以此来解释社会的阶级现实,奴隶承担劳动,贵族享受闲暇。对此,马克思则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将劳动辩证地看作时间化的概念,给予种历时态理解。基于改造世界的目的,马克思在异化劳动中发现劳动的真实本质,即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由此指出,实现人类解放的巨大潜力就蕴藏在生产劳动中。通过这样的理解,异化劳动就成为人走向自由全面发展人类社会走向理想状态的个阵痛环节,异化劳动终将成为恢复人的自由活动的前提。马克思预言,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劳动不仅仅是谋生手段,也会成为生活的第需要......”。
4、“.....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自然产物。人类恰恰需要在劳动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这些社会物质基础或物质生存条件。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劳动就是必需的,但它的异化性质将随着它自身的发展而被扬弃,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条路,最终劳动将只是人的生命力量的证明和自由本质的确证。马克思说让我们换个方面,设想有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个社会产品。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
5、“.....都是简单明了的。也就是说,在异化劳动中包含着人类解放的力量。与劳动对应,闲暇也应具有消极的和积极的双重含义。从消极意义来看,闲暇是异化劳动的暂时休止,休息和娱乐是闲暇中必然包含的含义。但这并非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所说的闲暇的最主要含义。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都将闲暇与人的幸福发展完善以及社会的进步相关联,用种发展的眼光看待闲暇。闲暇在者的理解中都包含着如下意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自觉发展完善自身的机会。闲暇绝不仅仅止于物质享受,它是人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闲暇也具有种解放的意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评价社会分工时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
6、“.....唯有闲暇,人才可能随自己的兴趣而进行自主选择,才有可能摆脱自然分工的束缚,全面发展。总之,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理解对人的活动方式的不同划分以及对劳动与闲暇的差异性理解,导致了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从目的到理路的不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定程度上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又超越了后者开创的实践哲学传统,凸显了劳动与闲暇蕴含的解放的积极意义,得出了与亚里士多德截然相反的结论。参考文献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卷,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资本论第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7、“.....北京人民出版社,。其,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类特性的概念。人的类特性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费尔巴哈曾将人的本质概括为类,而与其他存在物相区分,马克思同样从类类特性的角度去概括人的本质,着眼于人与动物的区分,仍处于费尔巴哈的影响之下。他写道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用类特性来定义人的本质仍具有定的抽象性。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认为,人的现实本质是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时期的马克思对自己思想中的费尔巴哈影响进行了清算,认为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这导致他把人看作脱离历史的抽象孤独个体,把本质理解为自然的普遍性。此时的马克思已完成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有意识地把人臵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进程之中......”。
8、“.....首先,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都从人与动物的区别入手探求人的本质问题。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人与动物相比所具有的认识能力,把求知作为人的本性马克思则把人的本质表述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既凸显了人是意识的动物,又赋予了人实践的本质特征。其次,在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讨论中,亚里士多德降低了感性层面的价值,将理性思辨作为最高层次的认识而在马克思那里,既有理性思辨的维度,也有感性生活的维度,甚至物质生产活动具有更基础性的地位。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的定义是感性与理性相互分裂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则是感性与理性相互统的。亚里士多德重视求知,强调理性思辨,但轻视劳动实践,而人的实践活动是手与脑结合的现实活动,正因为亚里士多德忽视生产实践,所以他不能将理性与社会性统,不能将感性活动与理性思考相结合,人的本质未能真正揭示出来......”。
9、“.....从而超越了亚里士多德。最后,亚里士多德虽然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但这种属性对他来说主要是城邦政治活动。马克思则把人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更为全面地指出了人的社会属性。如前所述,亚氏的城邦动物仅限于拥有公民身份的自由人。亚里士多德局限于奴隶社会的现实及其阶级立场,仅仅揭示了贵族的社会性。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将从事生产活动的奴隶排除在外完全符合他对人之本质的理论奴隶既然不成其为人,自然不具有人之为人的本质。所以说,亚里士多德在人之本质的问题上并没有犯逻辑上的,而马克思对亚氏的超越与其说是认识上的超越,不如说是阶级立场上的超越。由于马克思从人类整体上思考人的本质问题,因此在更高的基础上更现实的层面上对人的本质加以了综合和肯定。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的比较研究论文原稿。劳动与闲暇对立中的统劳动作为人类实践的基本方式......”。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