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是之故,可知如此之道实无分于实体与境界,因为境界与实体是而不的。如此之实体是真实之体现,非凝然坚住之体。顺此来说,则不可说道之为道,此道是实有型态之道,还是境界型态之道。即就儒道两家之差别来说,亦不是此道之果为实有型态还是境界型态,而是作为主体身份之人其参与之方式有所不同。儒家重在主体的自觉与参与,道家重在主体之致虚与顺成。道既为统宗,则当以此为切之源,若是而说。散之可以为气心理核心性概念来展开,气强调存在的历史性,心强调道德的主体性。理强调超越的形式性。者互为依倚,相待以成,宋明儒学之展开正可看出此丰富性,如此不必强以为何者为主流之嫡系,何者为旁流之别子,这终将失去应有之差异包容性,造成独断之封闭性。如牟先生判朱子为别子为宗。议者颇多,迭相误解,云雾遮翳,朱子之学反为晦暗,宁不可惜,事实上,宋元明清之儒学发展。起先重在道学的概念......”。
2、“.....继之则重在理学的概念,重在超越的形式性之后,又落而实之,重在内在的主体性,进而转为纯粹的意向性,再而开启存在的历史性,这是完足而充实的发展,是再转进的发展。不论气学心学理学皆强调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皆同意体用源,显微无间,亦皆涉及宇宙生化之源,即此生化之源即为道德之源。有横有纵,皆归于道体之创生显现落实。以是而论,朱子的格物穷理就不会只是倾向于外在事物之理的客观认知,不会只是横摄的静涵静摄系统,而应是横摄归纵的系统。若再举例则更明白。达德是智仁勇,此智仁勇人人能说,但还是有隔若转作诠释说智是清明的脑袋,仁是柔软的心肠,勇是坚定的意志,就显然与现今的生活世界近了些,听起来自然亲切些,我们的心灵里就有具体而真切的存在觉知。当然,这是个向度的诠释。并不足以尽其意蕴之全。不过,单就这样向度的诠释,它就启动了新的交谈与融通的可能。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来说......”。
3、“.....因为唯有这样的交谈与融通达到相当程度,我们才可能缔造新的哲学概念。用现代话语,不论是用现代生活话语还是学术话语,尝试着去将原先的古典话语的意思说出来,就是理解诠释表述和重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着创造的作用,这是毋庸臵疑的。我们说孝是对于生命根源的追溯与崇敬。说悌是顺着同样的生命根源而生长,彼此横面的感通相与。说心即理强调的是内在的道德主体性即是道德实践所依循的法则,说性即理强调的是道德的本性即具有道德实践的法则。本来生活话语与学术话语是通和为的,它们的关系是连续的,而不是断裂的。如孔老夫子提出仁礼义,这是学术话语,它虽是古代话语,但仍活在现代之中。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这便将学术话语与生活话语的连续性清楚地表露出来。但其话语仍古而雅,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仍不见其活泼泼的生命力......”。
4、“.....而传统典籍之语,实不外于古典生活话语与古典学术话语交织而成。有研究类型即以此两种话语重说遍,它的成就在于恰当地确臵其情境与角色,作了相当清楚而明白的概括。这概括与确臵仍有其整理之功,但很难启动我们当代人所及于生活世界而生的崭新思考。想让这些古典话语启动我们当前生活世界的崭新思考,自然要将它们驱策到现代的生活世界之中,方面让现代生活世界里仍然存活着这些活生生的话语,如成语罄竹难书出尔反尔群龙无首骑虎难下,这些话语就在我们当前的生活之中,而它们样也存在于古代的语言中,只是意思有了些变迁。如此来,我们说孔子的艺之教是礼乐射御书数,就将此臵于生活世界之中,琅琅上口,亦无不可,它也有着定的效能。但着实地说,仍与现实生活世界稍稍有隔。若将此转作诠释说礼是分寸节度,乐是和合同,射是指向对象的确定,御是主体的掌握,书是典籍的教养,数是逻辑的思辩......”。
5、“.....但却因与现实生活世界通在起而起了新的作用。关于经典诠释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些省察论文原稿。关于话语诠释权及文化主体性的相关问题世纪中叶以来,东西话语的互动与沟通有增无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有自家文化的主体性,如何握有自家诠释的话语权,此事极为重要。事实上,这就像国际经济中的货币,如何有自家的货币,而且强旺有力,并与其他货币能有适度的融通,这涉及到国经济的主体性。须有国才有国际,若无国,何来国际哲学的国际化同样如此。几年前,中国哲学界热烈地讨论中国哲学之正当性与合法性问题。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讨论,但若拘泥在中国哲学是否有其正当性与合法性,那就有所陷溺,若是讨论中国哲学之做为哲学其正当性与合法性何在,那是可以的。这就好像问中国人是人吗他作为人是否有其合法性与正当性,这问法是不当的但若问中国人是人,他作为人其正当性与合法性何在,这问法便可以问出许多道理来。年......”。
6、“.....却说是发现新大陆。明明是自己被风吹到了个不是印度的地方,还以为是印度,后来为了有别于东边的印度,就改称西印度群岛。这样的颠倒居然都可以。完全不顾原住民的文化主体性。本来生活话语与学术话语是通和为的,它们的关系是连续的,而不是断裂的。如孔老夫子提出仁礼义,这是学术话语,它虽是古代话语,但仍活在现代之中。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这便将学术话语与生活话语的连续性清楚地表露出来。但其话语仍古而雅,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仍不见其活泼泼的生命力。中国哲学之研究自然不免要依倚于原先的重要典籍,而传统典籍之语,实不外于古典生活话语与古典学术话语交织而成。有研究类型即以此两种话语重说遍,它的成就在于恰当地确臵其情境与角色,作了相当清楚而明白的概括。这概括与确臵仍有其整理之功......”。
7、“.....想让这些古典话语启动我们当前生活世界的崭新思考,自然要将它们驱策到现代的生活世界之中,方面让现代生活世界里仍然存活着这些活生生的话语,如成语罄竹难书出尔反尔群龙无首骑虎难下,这些话语就在我们当前的生活之中,而它们样也存在于古代的语言中,只是意思有了些变迁。如此来,我们说孔子的艺之教是礼乐射御书数,就将此臵于生活世界之中,琅琅上口,亦无不可,它也有着定的效能。但着实地说,仍与现实生活世界稍稍有隔。若将此转作诠释说礼是分寸节度,乐是和合同,射是指向对象的确定,御是主体的掌握,书是典籍的教养,数是逻辑的思辩,或者不能尽其义地充分表达其意蕴之总体。但却因与现实生活世界通在起而起了新的作用。关于经典诠释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些省察论文原稿。若再举例则更明白。达德是智仁勇,此智仁勇人人能说,但还是有隔若转作诠释说智是清明的脑袋,仁是柔软的心肠,勇是坚定的意志......”。
8、“.....听起来自然亲切些,我们的心灵里就有具体而真切的存在觉知。当然,这是个向度的诠释。并不足以尽其意蕴之全。不过,单就这样向度的诠释,它就启动了新的交谈与融通的可能。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来说,这样的交谈融通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唯有这样的交谈与融通达到相当程度,我们才可能缔造新的哲学概念。用现代话语,不论是用现代生活话语还是学术话语,尝试着去将原先的古典话语的意思说出来,就是理解诠释表述和重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着创造的作用,这是毋庸臵疑的。我们说孝是对于生命根源的追溯与崇敬。说悌是顺着同样的生命根源而生长,彼此横面的感通相与。说心即理强调的是内在的道德主体性即是道德实践所依循的法则,说性即理强调的是道德的本性即具有道德实践的法则。如就神人分隔与天人合德作对比,显而易见,天人合德面,其宗教就不会是神论,而神人分隔多为神论。落在形而上学来说,东方强调道论......”。
9、“.....道论之所重的道是总体的根源,不是形而上的实体若要说是形而上,这形而上亦是强调形著而上溯其源的形而上,与物理之后的形而上有所差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著而上溯其源,如此之上溯谓之道,形著而下委其形。如此之下委谓之器。形著是流行义历程义,是显现义具现义,以是之故,可知如此之道实无分于实体与境界,因为境界与实体是而不的。如此之实体是真实之体现,非凝然坚住之体。顺此来说,则不可说道之为道,此道是实有型态之道,还是境界型态之道。即就儒道两家之差别来说,亦不是此道之果为实有型态还是境界型态,而是作为主体身份之人其参与之方式有所不同。儒家重在主体的自觉与参与,道家重在主体之致虚与顺成。道既为统宗,则当以此为切之源,若是而说。散之可以为气心理核心性概念来展开,气强调存在的历史性,心强调道德的主体性。理强调超越的形式性。者互为依倚,相待以成......”。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