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伦理学家麦金泰尔指出当代道德危机是道德权威的危机,人们无从找到这种合理的权威。而这种权威危机的个深刻的现代社会根源在于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和实践困境。因此美德伦理学的復兴势在必行。尽管现代人无法回归到古代社会,但是对不同类型的美德伦理的分析,对德性结构的明了,对德性本质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确立伦理坐标,臻至德性生活。总之,如何使伦理生活更加有效,是我们进行伦理思辨的旨趣所在,这种现实关怀也是伦理学复兴的重要目标。参考文献孔子论语张燕婴,注北京中华书局,韩燕丽中西德性观之比较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与中庸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尚书葛平,注,释北京中华书局,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程中探寻君子之道,进而通晓天之道。对诚规诫即是礼,唯有克己复礼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仁。在先秦儒家美德伦理学看来......”。
2、“.....而不在人的手中。人作为礼的践行者,不断在诚中感受天命。天命之性成为人道德原则的核心,不断充盈着生存之境的善的观念。先秦儒家美德伦理学与古希腊美德伦理学最大的区别即在此。先秦儒家美德伦理学在现代社会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方面礼正在逐渐面临边缘化。礼没有了宗教仪式作为基础,在现代社会并不具有古代社会的规范性。另方面儒家以情感式的方式追求天命并不具有普遍性。尽管现代人在追求天命时,依然拥有宗教情先秦儒家美德伦理与古希腊美德伦理之比较论文原稿,难免有失公允。通过个体理性所达致的善的知识,不论是相对于不同的理性主体行为个体,还是相对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都使得古希腊美德伦理学面临着道德相对主义的挑战。其,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过犹不及。在界定德性贤德时,过犹不及是衡量个品质是否为德性的标准。其,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最重要的品质是义......”。
3、“.....允执中道可以看作是两种美德伦理传统的成熟与智慧的标志,而且可以看作是两者所共享的观念,也是两个美德伦理类型有可能会通兼容的重要方面。在当今文化多元论的语境中,这种价值观念的共享与相容前提下的会通,指出当代道德危机是道德权威的危机,人们无从找到这种合理的权威。而这种权威危机的个深刻的现代社会根源在于道德行为者虽然从似乎是传统道德的外在权威中解放出来,但是这种解放的代价是新的自律行为者所表述的任何道德言辞都失去了全部权威的内容麦金泰尔由此认为,克服现代性道德危机的唯出路,就是诉诸注重美德的古代道德传统,就必须回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然而,美德伦理学的复兴并不是帆风顺的。作为最早发源于中西的先秦儒家美德伦理和古希腊美德伦理学,两种德性观都面临些理论或现实的挑战。对于古希腊美德伦理学,这种挑战主要是道德相对主义和自然主义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记载......”。
4、“.....人们便已意识到明德之行的基本宗旨在于协调和改善亲族君民邻里之间的关系,以至和谐。故陈来教授断言明德的社会功能是亲睦族协和万邦,求得世界的普遍和谐。尧典中已体现出中国文化注重明德与协和的价值指向。相比而言,古希腊的美德伦理从开始便显示出种元对立的内在张力。如在作为原始宗教文化的古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索斯所传达的激情精神与太阳神阿波罗所代表的理性精神之间的基本对立,同时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内在核心。并且影响了其后的古希腊哲学家,沿袭这思路来构建其道德哲学。苏格拉底对拒绝越与之不同,古希腊人从开始便缺少这种亲情人伦的道德关切,即便有所关切,也是要么作为个人感情和心理展现的中介,要么成为表现个人种特殊美德的叙述语境。从英雄时代到古希腊中后期,古希腊人更多是关注诸如人际间的友谊信任忠诚和个人智慧勇敢等美德价值的实现。其个人美德实践的语境......”。
5、“.....更进步而言,因此也是其理论思考由个人心性的美德伸展到公民美德层次。换言之,古希腊的美德伦理更具有社会价值观的精神气质,而中国古典儒家的美德伦理更具有亲情人缘关切的精神气质。先秦儒家美德伦理学的成德实践表现为种互动贯通,这里所说的卓越或完善并不完全是种道德形而上学的理想境界,因为每种美德总是与人的具体生活特性或社会身份相关的,换言之,美德总是与个人的生活特性相关,意味着他实际行为的恰如其分,尽职尽力。著名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开列几十种美德,并指出达成这些美德的基本方式,即中道。汉语德字早见于周书,金文从直从心。在词源意义中,德与得相同,所谓德者,更多是指心得成德。道德连缀,便有内得于心于己,外得于道义的双重意味。孔子所言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就是这个意思。由此可见,先秦原始儒家孔孟道德更重心性的内修圆满,古希腊美德伦理则较重行为的外显从直从心......”。
6、“.....所谓德者,更多是指心得成德。道德连缀,便有内得于心于己,外得于道义的双重意味。孔子所言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就是这个意思。由此可见,先秦原始儒家孔孟道德更重心性的内修圆满,古希腊美德伦理则较重行为的外显成就,兼备儒家伦理中内修与外达的综合性含义。但是,古希腊人的德性内成与德行外达,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国传统儒家美德伦理的内圣外王,总体上看,古希腊的美德伦理与先秦儒家的美德伦理在精神气质与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先秦儒家美德伦理的前提预制是自然人伦的,因此它遵循着以先天性的亲亲人伦为第解释语境,腊哲学家,沿袭这思路来构建其道德哲学。苏格拉底对拒绝越狱的辩护,柏拉图关于理性驾驭欲望和意志的比喻,亚里士多德避免两极而选择中道的幸福主义美德伦理,无不印证这元对立的思路。古希腊美德伦理的这种元对立思路,揭示了人类理性和行为的内在矛盾......”。
7、“.....理性与激情或欲望的内在张力,最终形成了古希腊美德伦理关注人性与品格的内在冲突与外在完善的双重化特征。这特征使得古希腊美德伦理对人类的品行做出两分对比的辩证理解,既看到彼岸的理想性或目的性价值,又看到此岸的世俗性或手段性价值,从而丰富扩展其伦理的精神气质。先秦儒家美德伦理学的成德实践表现为种互动贯通,而古希腊美德伦理学更多表现为种元对立。从义理上看,在成德践行以达至至善的过程中,人始终与外在的天命有着良好的互动。天命作为人之本性乃至德性的赋予者,在人择善固执之的过程中,始终与人的善观念有着良好互动,人之达至至善也是个发明本心,去除遮蔽的過程,可以看作是种德性的动态化。从社会实践上看,万俊人教授将先秦儒家美德伦理学成德践行的内在动力称为协和。如前所述,先秦儒家美德伦理的基本语境首先是亲亲人伦,事实上,早在周代以前,美德实践就具有种协和功能......”。
8、“.....兼备儒家伦理中内修与外达的综合性含义。但是,古希腊人的德性内成与德行外达,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国传统儒家美德伦理的内圣外王,总体上看,古希腊的美德伦理与先秦儒家的美德伦理在精神气质与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先秦儒家美德伦理的前提预制是自然人伦的,因此它遵循着以先天性的亲亲人伦为第解释语境,由人仁本心到人伦人事,再到世事物理的递进思路。因而,在这种解释框架内,孝道便成了人道的第要义,遵守人伦道德规范便成了最基本的道义要求,所谓的亲亲人伦也就成了个人道德实践的第场所。先秦儒家美德伦理与古希腊美德伦理之比较论文原稿。中国还是古希腊时期,教育都不仅是传播知识技术的文明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化人心改善人德的基本方式。笔者认为出现这相似情况的文化成因是,古希腊和先秦儒家都持有个基本的理论确信,那就是......”。
9、“.....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著名命题与孔子文行忠信科的教育制度设臵,都是基于这共同的确信。古希腊人对美德的理解具有实质性的价值内涵,相当于汉语中的卓越完善优秀等概念,而且这概念的实质性价值往往与特定人的特定社会身份具有直接联系。如智者的美德在于智慧的表现士兵的美德在于勇敢的表现等等。值得提的是通过人的理性指引。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可以看作是古希腊美德伦理学的代表作。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们主要是依靠人的理性知识去认识至善,道德主体在理性的引导下形成良好习惯,当德性内化为人的第本性后,有关善的知识便可获得。对于善的知识的判断分析,皆诉诸人的功能。但是,任何关于善知识的判断,如果仅仅局限于行为主体自身的判断,都会受到普遍性的责难,因为仅仅出于个行为者个体有限的善的知识的判断,这判断是难以达致普遍性的,难免有失公允......”。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