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文库

返回

孔子“公正思想”的三重意蕴(论文原稿) 孔子“公正思想”的三重意蕴(论文原稿)

格式:word 上传:2022-08-16 21:24:02

《孔子“公正思想”的三重意蕴(论文原稿)》修改意见稿

1、“.....足见孔子对德的重视。贤才的另个要素是‚能‛。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这即是说,贤才能掌握文武之道大的原则,而其他人却只能抓住些末节。要做到这点,贤才必须具有独到的政治眼光和洞察力,显然这里强调的是贤才‚才‛或‚能‛的面。孔子主张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社会的实际贡献进行分配按需要分配则立足于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要关切并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孔子方面主张主要根据德性高低分配社会权益,另方面也非常关注人的基本需求。后者源于对自然欲求平等的尊重,也是孔子均平思想的体现。孔子在季氏篇中明确表达了均平思想‚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在这思想指导下,孔子表现出对弱势群体的极大关切。其弟子公西赤出使齐国,冉子向孔子请求给予公西赤母粮食,但孔子不愿多补助粮食......”

2、“.....孔子解释道‚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孔子认为公西赤的公差是肥缺,用不着补助太多粮食。相反,面对生活拮据的管家原思,孔子却非常慷慨。与之粟百,原思推辞,‛这种根据需要进行分配的思想显然是对弱势群体的倾斜,因而具有实质公正的特点。孔子按需要分配的思想在特定背景下表现的甚至很激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其次,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用人制度。笔者深以后者为然。儒家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两个面向折射出儒家理想的两个价值追求个人公正和社会公正。儒家道德哲学着力于个人德性的修养,试图为个人公正提供纲领和指导,而其政治哲学则以构建政治秩序,实现社会公正为己任。儒家哲学的两个面向以及儒家理想的两个目标不是平行而无交集的思想理路,而是相互勾连并高度统。在儒家看来......”

3、“.....从种意义上来说,个人公正是表象,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手段,而实孔子公正思想的三重意蕴论文原稿确提出反对‚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批评臧文仲知贤不举知贤不用。孔子对实质公正的追求还体现在他有教无类的思想上。孔子施教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种族地域。其弟子有鲁国的颜渊冉求,卫国的子夏子贡,宋国的司马耕,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秦国戎族的秦祖等。从出身来说,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也有贫贱出身的冉求颜渊和子路,商人出身的子贡,甚至还有梁父大盗颜涿聚等。孔子的思想和实践打破了传统受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体现了教育公平,有利于社会等级的流动,进而有利于打破差等社会的僵化。孔子公正思想的三重意蕴论文原稿。历史上和实践中,分配原则无外乎按贡献分配和按需要分配两种方式。按贡献分配建立在德性或才能等基础上......”

4、“.....显然这里强调的是贤才‚才‛或‚能‛的面。孔子主张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原则。‚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既要对周围的人抱有善良的愿望,又要有足够的辨别力。对周围的人抱有善良愿望属‚德‛,而能根据事物的征兆和蛛丝马迹,对别人的不老实和欺诈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则属‚能‛。只有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贤才。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把‚德‛放在‚能‛的前面,这不是简单顺序的排列,而是强调‚德‛具有优先于‚能‛的价值权重,孔子的这倾向在其对君子的极端推崇中得到体现。尽管学界在君子或小人的界定上尚有争论,但是者以德性的高下为标准却获得贯共识。宋朝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君子‛与‚小人‛定义道‚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悌‛‚笃于亲‛,然后论及其他。鉴于此,学者通认为......”

5、“.....恰如费孝通所言‚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因而,中国人在处理关系时很难摆脱这种基于情感的自然不平等的亲疏差序原则。由此,孔子的自然平等最终没能引申出对权利平等的诉求,相反,由于修习仁德上的差异和情感的自然不平等使社会等级制度本身也成了自然的。分配不限于财富的分配,还包括对社会地位在内的整体意义上社会资源的分配。超越差等的可能更主要依赖于社会职位对所有个体的开放,特别是个体上升空间的通畅。论语中从人的自然平等出发,认为人人皆有成为圣人君子的可能,人人可以通过修习德性获得更高级的身份和地位。这种社会地位的非固定性使得等级制度定程度上摆脱了封闭僵化而论语中共有两处论性。处是子贡转述的‚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6、“.....与前人有着本质的不同。然而,这种不同具体指什么,子贡并没有明示。孔子在另处自谓‚性相近,习相远。‛指出人类具有共同的本性。这种共同的本性不仅表现在人具有共同的生存意义上的自然属性,也体现在人有着共同的社会生活欲求,更主要地在精神层面上人类有着共同的道德本性对仁德的诉求。‚仁者,人也‛,‚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都将仁德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品格。‚仁‛这道德本性不因人的社会地位财富多寡而有高低之别。‚当仁不让于师‛,直言我为仁德,即使是老师,我也不谦让。共同的道德本性还意味着每个人实现仁德的机会均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高度重视‚礼‛在君子修炼中的作用。在孔子那里,‚仁‛作为抽象的人格,其外在的表现就在于‚礼‛,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没有‚礼‛,‚仁‛无所依托失去‚仁‛,‚礼‛就变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7、“.....孝作为仁之基础,其表现也在于不违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皆表明‚礼‛是成人的重要元素和阶段之,人需以礼而定命,而庇身,而定位。因此需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本人对礼的遵循也成为典范。乡党记录了孔子的十个行为,其中十条都是关于他严谨守礼的故事,大到上朝待国宾出使外国等国家大事,小到春粮于他严谨守礼的故事,大到上朝待国宾出使外国等国家大事,小到春粮食吃饭睡觉等日常琐事皆依礼而行。自然平等与社会差等的相对衡平与民主自由观念样,平等词从来就不是只有种形态。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熊十力在其十力语要示菩儿中揭示了平等的两种形态或两个维度,即以法治言之和以性分言之。并认为,以法治言之,必然强调法律上切平等以性分言之......”

8、“.....西方平等观念突出法律平等,而中国传统文化更青睐于天性平等或自然平等。与法律平等不同的是,自然平等是个描述性而非评价性术语,它肯定切人生而具有的共同属性,深深植根于人这主体性的自然的客观存在,是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自然基础,因而,自然平等的理念与对人性的解读具有高度的致性。以此自然平等观回望中国儒家文化,我们发现在那里有着强烈的平等意识和丰疏差序原则。由此,孔子的自然平等最终没能引申出对权利平等的诉求,相反,由于修习仁德上的差异和情感的自然不平等使社会等级制度本身也成了自然的。子游曰‚吾友張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再次,积极入世应该遵循定的规则。打开个人心性大门,面向社会,该如何与他人交往呢‚仁者爱人‛指出了与他人交往的情感基础,表明只有相互之间的‚爱‛而非‚恨‛这种相向而行而非反向而为的情感力量才能相互成就......”

9、“.....‚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然而,仁者的爱并不是味单向的滥情,实践中,这种爱必须以礼进行节制。没有礼的节制,种行为就会失去‚仁‛的特质。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由此,仁爱相远。‛指出人类具有共同的本性。这种共同的本性不仅表现在人具有共同的生存意义上的自然属性,也体现在人有着共同的社会生活欲求,更主要地在精神层面上人类有着共同的道德本性对仁德的诉求。‚仁者,人也‛,‚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都将仁德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品格。‚仁‛这道德本性不因人的社会地位财富多寡而有高低之别。‚当仁不让于师‛,直言我为仁德,即使是老师,我也不谦让。共同的道德本性还意味着每个人实现仁德的机会均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每个人只要有欲仁的意愿,离仁德的实现就不远了......”

下一篇
温馨提示:手指轻点页面,可唤醒全屏阅读模式,左右滑动可以翻页。
孔子“公正思想”的三重意蕴(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
1 页 / 共 14
孔子“公正思想”的三重意蕴(论文原稿).doc预览图(2)
2 页 / 共 14
孔子“公正思想”的三重意蕴(论文原稿).doc预览图(3)
3 页 / 共 14
孔子“公正思想”的三重意蕴(论文原稿).doc预览图(4)
4 页 / 共 14
孔子“公正思想”的三重意蕴(论文原稿).doc预览图(5)
5 页 / 共 14
孔子“公正思想”的三重意蕴(论文原稿).doc预览图(6)
6 页 / 共 14
孔子“公正思想”的三重意蕴(论文原稿).doc预览图(7)
7 页 / 共 14
孔子“公正思想”的三重意蕴(论文原稿).doc预览图(8)
8 页 / 共 14
孔子“公正思想”的三重意蕴(论文原稿).doc预览图(9)
9 页 / 共 14
孔子“公正思想”的三重意蕴(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0)
10 页 / 共 14
孔子“公正思想”的三重意蕴(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1)
11 页 / 共 14
孔子“公正思想”的三重意蕴(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2)
12 页 / 共 14
孔子“公正思想”的三重意蕴(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3)
13 页 / 共 14
孔子“公正思想”的三重意蕴(论文原稿).doc预览图(14)
14 页 / 共 14
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
  • 内容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
温馨提示 电脑下载 投诉举报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

  • Hi,我是你的文档小助手!
    你可以按格式查找相似内容哟
DOC PPT RAR 精品 全部
小贴士:
  • 🔯 当前文档为word文档,建议你点击DOC查看当前文档的相似文档。
  • ⭐ 查询的内容是以当前文档的标题进行精准匹配找到的结果,如果你对结果不满意,可以在顶部的搜索输入框输入关健词进行。
帮帮文库
换一批

搜索

客服

足迹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