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谓孰对孰错,只是指向有所差异。末乎新民之意,既与亲民不同,则明德之功,自与新民为。若知明明德以亲其民,而亲民以明其明德,则明德亲民焉可析而为两乎先儒之说,是盖不知明德亲民之本为事,而认以为两事,是以虽知本末之当为物,而亦不得不分为两物也。王阳明首先说以本末来释明德与新民之关系,本意上未尝不可,然而,朱子之矛盾的地方就在于他将明明德与新民分离开来而成为两事。那么,王阳明在何种意义上说朱子将明明德与新民分离为两事王阳明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须是德十分明,方能如此。若小小效验,自是自家这里如此,他人便自观感。家仁,国兴人家让,国兴让,自是如此。可以看到,朱子否认自己德未明就不新他人,然而,朱子认为新民的方式是观瞻感发......”。
2、“.....然后他人才可以有所观瞻感发,于是这里就存在着种矛盾。换言之,朱子说明德与新民无先后关系,但这却是逻辑关系上讲的,无法消除时间层面上的先后关系,也就是说自新与新民逻辑上无先后关系,但却绕不开時间上的先后。在后面朱子注物有本末这句时说明德为本,新民为末,朱子以本末关系来朱子新民与阳明亲民之辨论文原稿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摘要由朱子与王阳明引发的新民与亲民之争论已成为学术史上大公案。以他们各自的哲学背景为依托,朱子主张新民说,认为自新的同时也要新民,并以本末关系来阐释明明德与新民之关系......”。
3、“.....认为部分自觉呢朱子强调格物的过程应当是切己的过程,朱子以吃饭为例,吃饭是自己吃,不是摆在门口让人观看吃什么饭菜,切己体会善之当好,恶之当恶,切己体会事理合当如此,然后自然心甘意肯去做。所以,在朱子这里,他同样贯彻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理念,认为自新必须自己身上,落实到自家心里,它是完全主动的行为,而他人只是充当个诱发或影响的因素。在此种意义上,朱子与王阳明是致的,即自新必须是完全自主完全自觉的,否则,新民无论如何去新他,也并不能使他明明德。朱子新民与阳明亲民之辨论文原稿。亲,并不存在朱子所说的那些问题,也不同意朱子将经传分离的做法,对于程朱改亲为新,他认为并非朱子说的那么理所当然。首先回溯到朱子性即理的观点,朱子认为天理下贯于人为性,性中本有仁义礼智,但却为人欲所蔽导致愚或不孝,所以要新,新的具体工夫也就是后文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其中格物为要......”。
4、“.....所以阳明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物,所要做的只是致良知。按照这理路,石福祈似乎言之有理,朱子之格物是向外求理,自然导致其自新也是由他人发起,王阳明之致良知则摘要由朱子与王阳明引发的新民与亲民之争论已成为学术史上大公案。以他们各自的哲学背景为依托,朱子主张新民说,认为自新的同时也要新民,并以本末关系来阐释明明德与新民之关系。王阳明则反对朱子新民说,认为应从古本为亲民,并且明德与亲民是体的,缺不可。此外,王阳明认为亲字包含教养义,较之新更为符合大学文义内容。在传习录中,王阳明的学生徐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王阳明说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达到了其中者,另外者自然而然也就达到了,两者是同时完成的,不存在先后关系,更不可分离为事......”。
5、“.....朱子与王阳明都是站在各自的哲学语境中为其作出强有力的辩护,无谓孰对孰错,只是指向有所差异。朱子将大学经传分离并对应,以新作亲,认为人本有之明德为人欲所蔽,故而要新以去旧染之污,先自新进而新民,由自身推致他人,最终止于至善。王阳明认为应从大学古本,坚持原文亲民,认为明德与亲民是体的,明明德与亲民是同时完成的,而朱子则将其分离为两事,从而导致了其内在的逻辑矛盾。此外,王阳明认王阳明曰终始之说,大略是矣。即以新民为亲民,而曰明德为本,亲民为末,其说亦未为不可,但不当分本末为两物耳。夫木之干,谓之本,木之梢,谓之末,惟其物也,是以谓之本末。若曰两物,则既为两物矣,又何可以言本末乎新民之意,既与亲民不同,则明德之功,自与新民为。若知明明德以亲其民,而亲民以明其明德,则明德亲民焉可析而为两乎先儒之说,是盖不知明德亲民之本为事,而认以为两事,是以虽知本末之当为物......”。
6、“.....王阳明首先说以本末来释明德与新民之关系,本意上未尝不可,然而,朱子之矛盾他人明明德,这里似乎存在着先后关系,尽管朱子并不承认其间存在先后关系。在语类中,有学生问明德新民,还须自家德十分明后,方可去新民朱子回答说不是自家德未明,便都不管著别人,又不是硬要去新他。若大段新民,须是德十分明,方能如此。若小小效验,自是自家这里如此,他人便自观感。家仁,国兴人家让,国兴让,自是如此。可以看到,朱子否认自己德未明就不新他人,然而,朱子认为新民的方式是观瞻感发,这也就意味着必须先明德应为逻辑起点,然后他人才可以有所观瞻感发,于是这里就存在着种矛盾。换言之,朱子明德,然后使他人新。那么,朱子所谓明德何意在大学章句中,朱子对明德的解释为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在朱子看来,明德是天赋予人的,人人都具备,包含所谓的仁义礼智,所以心之本体是湛然若明的......”。
7、“.....我们可以看到,对新的解释,也就是朱子所说的文义,其背后隐含的即为朱子的哲学思想。首先,朱子设定明德人人具有,恶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明德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正如明珠為灰尘所蒙蔽,须要擦拭般,朱子新民与阳明亲民之辨论文原稿亲民就是安百姓,这也是大学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并且亲民所包含的贤贤亲亲,亲亲仁民等内容是古已有之的,亲民内涵教养义,而新民则更多地是教化义。就大学作为君王治国平天下之纲领而言,亲民似乎更契合大学之主旨,然吾之当代学人,则自新以推以及人为要。参考文献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朱熹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朱熹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出版社,陈来有无之境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
8、“.....而仅仅是个人的自我修养。如此来,王阳明就规避了朱子所要面对的先后问题,归结为事自然就没有了先后问题。在朱子那里,新民的个前提是自明明德,先有个自新的工夫。那么,我们将王阳明的这种思维逻辑推致朱子那里,就明白王阳明批评将明德与新民分为两物的原因,如若分为两物,那么就可以追问何种程度的自新可以去新民,还未做到新民的自新能否谓之自新由此看来,王阳明可谓抓住了其要领,明德与亲民为事,是互相蕴含互相成就的。所以,在王阳明看来,明明德与亲民是体的,是合的,吾之当代学人,则自新以推以及人为要。参考文献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朱熹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朱熹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出版社,陈来有无之境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石福祈从新民亲民看朱王之别甘肃社会科学,......”。
9、“.....他对大学很多的阐释都是顺从程子之意,新民之解即是来自程子。在大学章句中,朱子说程子曰亲,当作新,也就是说,古本大学原文在亲民就变成了在新民。对于这改动,朱子当时就受到了的地方就在于他将明明德与新民分离开来而成为两事。那么,王阳明在何种意义上说朱子将明明德与新民分离为两事王阳明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王阳明认为明明德与亲民本来就是事,互相不可脱离,明德之内涵包含了亲民,明明德必须在亲民之过程中才得以扩充展现亲民同时也是在成就明德,在亲民的过程中,明德才能够逐渐明。两者之间缺了其,都不可为之真正的明德或亲民,因为两者必须是同时完成的。换句话说,王阳明认为自新必须包明德与新民无先后关系,但这却是逻辑关系上讲的,无法消除时间层面上的先后关系,也就是说自新与新民逻辑上无先后关系......”。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