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这是孔子继承传统忠君思想并总结了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而提出来的政治伦理规范。但是君主要知道‚为君难,为臣不易‛,为了避免‚忠君‛成为臣子单方面的义务,所以又提出了‚君使臣以礼‛的规范对君加以限制。君主只有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才能对君主忠心。如果君主不依礼来使用臣子,危及到了臣子的利益,臣子对君主就有了戒心,就不会对君主尽忠。时间久了,人心乱了,国家社稷也就不安定了。君命召,不说‚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孟子公孙丑上。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儒家希望仁政,其实质和实现主要在于君主之德性仁善,那么就要用臣的权利来限制君主,从而避免君主无道滥用权力,使国家百姓免遭不幸,那就得真正去解决君与臣的关系。在孟子的君臣关系思想中,具有‚大人‛德性的人先是君之师,然后才是君之臣,其事君的首要任务就是指出君主的过失,格君心之非攻君之邪心......”。
2、“.....使其归于大道。所以对于君与臣的关系,孟子的态度是尖锐的,强硬的。孔孟君臣观差异之因时代背景不同孔子时期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政治变动,就其总体趋势而言,是以诸侯为代表的‚公家‛逐渐走向衰微没落,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室‛逐渐扩张,不断瓜分吞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士不失义,不离道,才可以‚独善其身‛,才可以‚兼善天下‛。更重要的是‚士能不论穷达都以道为依归,则自然发展出种尊严感,而不为权势所属。‛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页上海人民出版社,年所以,孟子提出‚道尊于势‛,孟子说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孟子尽心上因为道尊于势,所以士能傲立于世,不附属于物。那么作为人臣,孟子主张德高于位,从而以德抗位来突显人臣的道德主体性和个体尊严。孟子说‚天下有达尊爵,齿,德......”。
3、“.....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以慢其哉,德高与位。小结孔孟对君臣关系的认识与态度有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孔子和孟子的君臣观都具有相对的民主色彩。但是在论述人臣的立身之本时,孔子是事君以忠,孟子是高于君,驾驭君,且民众具有最高的否决权。孟子的气象言论较之孔子而言,可谓英气逼人。如程所言,孔子气象是‚温润含蓄‛,孟子则‚有英气,便有圭角‛。宋程颢,程颐程集第页北京中华书局,面对君主召唤时,孔子是‚君命召,不俟驾‛汲汲前往。孟子在君臣观上坚持‚德高于位‛强调知识分子以道尊于势的理想来应对势强于道的现实。这实质上是孟子王道政治学遭遇现实困顿之后的必然转向。参考文献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年月第版。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年月第版。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浅析孔孟的君臣观原稿氏旅于泰山‛,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管仲‚有反坫‛,孔子说其‚不知礼‛。因此......”。
4、“.....希望能够用种规章制度恢复周朝的统治。那么对于君臣的关系也是在孔子这儿真正建立,孟子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孔子‚温润含蓄‛的君臣观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生于春秋末世,其政治理想是‚郁郁乎文哉,无从周‛。毕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礼‛为其核心政治思想,并且想用礼来维护他心目中的君臣关系,从而维护周的统治。对于君与臣,孔子有他自己明确的态度。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目睹当时各种制度之崩坏,以为‚天下无道‛,而常怀想‚天下有道‛,并作出了对比‚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孟子尽心上因为道尊于势,所以士能傲立于世,不附属于物。那么作为人臣,孟子主张德高于位,从而以德抗位来突显人臣的道德主体性和个体尊严。孟子说‚天下有达尊爵,齿,德。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
5、“.....恶得有其,以慢其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孟子公孙丑下‚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孟子万章上孟子对于君主不是小心翼翼,而是大胆面对,他认为位居天子之人并非命定,有德有天子推荐亦能为之。所以,孟子认为君与臣,德为重。格君心之非‚惟大人期对君臣观有了重视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是也促进了当时文化的发展。冯友兰先生曾说过‚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具规模。孔子曰周监于代,郁郁乎文哉,无从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周之典章制度,实可以上继往圣,下开来学。孔子生,以能继文王周公之业为职志。‛也就是说孔子是维护周朝的统治的。但是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对君王的统治视而不见,为所欲为。孔子对于周礼,知之深而爱之切,见到周礼崩坏,非常痛心......”。
6、“.....孔子表现出的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反问句体现了他对季氏破坏周礼的厌恶和反感。关于论语中破坏周礼的现象很多,例如,见‚想中,具有‚大人‛德性的人先是君之师,然后才是君之臣,其事君的首要任务就是指出君主的过失,格君心之非攻君之邪心,不断砥砺君主的内心世界,使其归于大道。所以对于君与臣的关系,孟子的态度是尖锐的,强硬的。孔孟君臣观差异之因时代背景不同孔子时期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政治变动,就其总体趋势而言,是以诸侯为代表的‚公家‛逐渐走向衰微没落,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室‛逐渐扩张,不断瓜分吞并‛公家‛而完成‚私室‛的国家化的过程。孟子时期这时代的特点是由于私家转变扩张为国家,各国普遍确立了只有君主是世袭的君主专制主义政体,君主权力的绝对性比前世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处于列国纷争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引进人才,招贤纳士,士阶层的独立人格精神也比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7、“.....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从这两段可以看出孔子的对君的态度,毕恭毕敬。虽然公山弗和佛刖都叛变了,当他们召唤孔子前往见面的时候,孔子没有推托。对于这两件事子路很不开心,并拿出孔子曾经说过的话来反驳他,但是孔子的态度很坚定。我们知道孔子对于周朝是知之深爱之切,希望能够恢复周礼,恢复周朝的统治。所以孔子自述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孔子在自述中说‚只要有人用我,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所以,孔子去拜见公山弗,佛刖,即使子路不开心,他还是如既往,为的就是能够恢往更为昂扬。孟子进步主张汤武革命并非‚弑君‛,乃是‚诛夫‛。为什么孟子直面君主却能够大无畏地说出这些使君主‚勃然变乎色‛的言论因为在孟子看来‚德‛高于‚位‛,‚道‛尊于‚势‛,这正是孟子认为人臣能以大无畏的气势面对君主......”。
8、“.....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矣。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士不失义,不离道,才可以‚独善其身‛,才可以‚兼善天下‛。更重要的是‚士能不论穷达都以道为依归,则自然发展出种尊严感,而不为权势所属。‛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页上海人民出版社,年所以,孟子提出‚道尊于势‛,孟子说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在‚正名‛的情况下,孔子对君臣双方都提出了要求。论语云鲁定公问‚君使臣,臣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佾这里,孔子提出了君臣关系的基本原则。‚臣事君以忠‛,这就要求臣子做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这是孔子继承传统忠君思想并总结了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而提出来的政治伦理规范。但是君主要知道‚为君难,为臣不易‛,为了避免‚忠君‛成为臣子单方面的义务......”。
9、“.....君主只有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才能对君主忠心。如果君主不依礼来使用臣子,危及到了臣子的利益,臣子对君主就有了戒心,就不会对君主尽忠。时间久了,人心乱了,国家社稷也就不安定了。君命召,不多,例如,见‚季氏旅于泰山‛,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管仲‚有反坫‛,孔子说其‚不知礼‛。因此,孔子开始真正去审视君与臣的关系。希望能够用种规章制度恢复周朝的统治。那么对于君臣的关系也是在孔子这儿真正建立,孟子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孔子‚温润含蓄‛的君臣观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生于春秋末世,其政治理想是‚郁郁乎文哉,无从周‛。毕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礼‛为其核心政治思想,并且想用礼来维护他心目中的君臣关系,从而维护周的统治。对于君与臣,孔子有他自己明确的态度。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目睹当时各种制度之崩坏,以为‚天下无道‛,而常怀想‚天下有道‛,并作出了对比‚天下有道......”。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