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秩從品。隸於府稱散廳,長官稱通判。廳沒有屬縣,但由於多設於邊疆及省沿邊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地位較特殊,故其長官品秩比縣高。督撫制度化清沿明制,於各省分設承宣布政使司主民政,提刑按察使司主刑名監察。但除江蘇省置左右布政使各人為長官外,其餘皆只置布政使從品按察使正品各人為長官。但裁都指揮使司,以提督從品代之,主省軍事。但他們只是省的名義長官,因在其上已設有常駐的總督巡撫。總督職始置於順治年間公元至年,其後時有增減,乾隆時定制為人,轄至省不等。清光緒末期,增至人。清初,不少省有巡撫人以上。自康熙年間起,逐步裁減不設於省會的巡撫。乾隆時,定制為省巡撫。同時,由於不少省的督撫同城治事,職權相類,巡撫地位較低,事事由總督作主,巡撫便等同閒職。清光緒年間,省去與總督同城樞,但只有日常庶政方交付內閣票擬,減輕軍機處的工作量。大政例由軍機處議處,閣臣不兼軍機便等同閒職。同時,閣臣位高權輕......”。
2、“.....議政處自努爾哈赤建國以來,由旗王公大臣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直是決大政中心。自軍機處成以來,取代了議政處的功能。而君主擇信任的旗王公大臣入軍機,既可安撫旗王公大臣,亦可藉他們箝制處中漢族士大夫。議政處亦因有名無實,於乾隆十年公元年取消。丙地方政制特色行實級制清室入主北京,即裁兩直隸,把十個承宣布政使司復元制稱行省,即有十個行省。但仍仿明行實級制,以省轄府州,以府州轄縣。康熙時,把其中兩省分割為省,即共有十省。晚清時迭有增減,光緒未年有行省十。清除省外,尚有兩府直隸中央。清室未入關前,定都於盛京,其所在易名為奉天府。清室入關後沿明制以北京為都,仍名順天府。其長官皆稱尹,秩正品。其他的府則設知府為長官,秩從品。清代共有府百十。州的地位稍低於府,分兩種隸於省稱直隸州,有十個隸於府的稱散州,有十個。直隸州長官稱知州,秩正品,而詔,君主過目後立即劃敕下達有關衙門。如事件非關機密......”。
3、“.....是為明發上諭。如事關機密,則由兵部直接下達有關官員執行,是為寄信上諭,又稱廷寄。推薦官員如內外官出缺,上至大學士,下至知縣,概由軍機大臣開列候選名單,供君主簡用。此外,凡遇科考,亦由軍機處開主考及總裁候選名單,供君主簡用。殿試主考為皇帝,則由軍機大臣開列試題供皇帝點選,並任閱卷員及核對試卷。為君主顧問凡皇帝出巡遊獵征戰祭祀等,皆隨同前往,以備顧問。特別在征戰期間,更要記誦軍旅兵數,糧餉多寡,各地山川形勢等資料,以備皇帝隨時查詢。奉命出差軍機大臣可奉皇帝詔,以欽差身份往各地檢查或處理事務,範圍遍及工務軍事外交賑災等。些重大案件,皇帝不時特交軍機大臣審擬,或令軍機大臣會同法司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審擬。保留重要文獻軍機處下轄方略館及內繙書房。凡軍事及重大政事告成,奉旨記其始末,稱為方略。方略館由軍機大臣人任總裁,專事撰寫方略。同時,凡君主所下的詔旨,各部院的奏疏,均滿漢互譯......”。
4、“.....內繙書。第階段為殿試,在皇宮舉行,中選者稱進士。由於殿試例不黜人,貢士必得進士。明代嚴格試場規則,完全保留。清代特科舉辦次數甚少,史有較詳細記載的只有次。有兩次為博學鴻詞科,在康熙,在乾隆。次為經濟特科,在光緒時舉行。清代科舉取士,幾全賴常科。重視新儒學諸科以進士科為最重要,共考場。第場考書題經題,書用宋人朱熹集註,經亦全用宋人註疏。乾隆時,更刪經題,改考言韻首。第場論道,判道,詔表誥各道。任何場不合格皆落黜,但以首場定高下,可見對宋學的重視。其他常科亦不例外,繙譯科亦考宋人經傳註疏,武舉亦考宋人書之學。諸途並重進士科出身者之間,流品甚嚴。甲科為進士,乙科為舉人。進士之中,又以翰林為上品,其他為次品。又有非翰林不得入閣為禮部尚書進士科考官等規定,舉人之極品不過州縣正官。但如為滿蒙人,則不受此限。清代尚有兩途頗受重視,是保舉,立了大功,經重臣保舉,得皇帝恩淮亦可入仕。是門蔭......”。
5、“.....可蔭子為官。漢人不少由此躋身高位,滿蒙人尤多賴此進清代重要制度之由來作用及影響。試述軍機處由來及其在清代中央政府所佔的地位。試比較明清內閣制之異同,並論其優劣。試述明清兩代內閣制的演變。乙部地方政制試比較明清兩代地方政制及其得失。試綜述清代政制特色。丙部選士制度試述明清兩代科舉制內容,並言其影響。試比較唐宋與明清等代科舉制的異同,並論其優劣常科科目的發展大勢是由多而少,卒獨存科。唐代常科科目繁多,除進士明經最受重視之外,尚有明法明律明算等科。到北宋王安石變法,獨存進士科。自此,元明清代文舉皆只有進士科。唐代進士科以考近體詩為主,明經則為背誦經原文及注疏。到王安石變法,獨存進士科,廢詩文,考經義。即明經不再偏重記憶,要士子以散文發揮經的義理。到南宋高宗時,進士科又分經義詩賦兩科,與唐代所相似,只修改明經的考問方式。元之異於宋者,為進士科以考經義為主,不再分兩科。且以宋學為依據......”。
6、“.....經用宋人注疏,異於唐宋明經以唐代孔穎達編成的經正義為依據。自此以後,明清進士科都以宋學尤其朱子學為依據。明清進他們箝制處中漢族士大夫。議政處亦因有名無實,於乾隆十年公元年取消。丙地方政制特色行實級制清室入主北京,即裁兩直隸,把十個承宣布政使司復元制稱行省,即有十個行省。但仍仿明行實級制,以省轄府州,以府州轄縣。康熙時,把其中兩省分割為省,即共有十省。晚清時迭有增減,光緒未年有行省十。清除省外,尚有兩府直隸中央。清室未入關前,定都於盛京,其所在易名為奉天府。清室入關後沿明制以北京為都,仍名順天府。其長官皆稱尹,秩正品。其他的府則設知府為長官,秩從品。清代共有府百十。學非所用,胥吏弄權清代官員多為科舉出身,工於股文而乏實際行政經驗。學非所用,任官後只有委政胥吏。且清代又不許胥吏考科舉上進,他們多本已無心建功立業,加以上官無力監督,自然弄法求賄,嚴重敗壞吏治。重滿輕漢......”。
7、“.....無不以維持滿族優越地位為前題。清初督巡漢人僅佔十之,乾隆時始定為滿漢居半。旗人又不受州縣管轄,不法者亦不少。凡此種種,均使滿人雖日漸受同化,但始終未能與漢族融合為。且清室不准漢人移居東省,亦嚴上。流弊士子老化情況更甚自行科舉以來,官位直供不應求。清擴大捐納制度,使官缺更見供不應求。清代般官員出身時大多年過十,道光時有舉人陸川入京會試時百零歲。不但嚴重影響行政效率,亦顯示有更多士人累試不第,浪費更多人才。破壞學校制度明清皆規定秀才必須就讀於府州縣學,免其專注舉業,學問空疏。但究其實,學生均只重舉業,不理其他。於是,學校罕有講習,學生多自身埋首股,學校逐漸流於有名無實。士子學問空疏情況更甚股文到清代行之久,命題已難以推陳出新。士子根本不用看經書原文,光背誦百百多篇股文,便可應試,甚至可僥倖中選。士子學問空疏情況,尤甚於明代。截答題使考試失去意義為防止士子猜中試題,乃用截答方式命題......”。
8、“.....配句下半句。試題有時根本毫無意義,股文變成空洞的文字遊戲,考試完全喪失意義。造成胥吏政治大多數進士及第後立即授官,他們既學非所用,又毫無行政經驗及足夠訓練,只有委政胥吏,但又無力監管。胥吏弄法,貪污害民,成了清代政治大弊病。題目舉隅甲部中央政制試述軍機處則由軍機大臣開列試題供皇帝點選,並任閱卷員及核對試卷。為君主顧問凡皇帝出巡遊獵征戰祭祀等,皆隨同前往,以備顧問。特別在征戰期間,更要記誦軍旅兵數,糧餉多寡,各地山川形勢等資料,以備皇帝隨時查詢。奉命出差軍機大臣可奉皇帝詔,以欽差身份往各地檢查或處理事務,範圍遍及工務軍事外交賑災等。些重大案件,皇帝不時特交軍機大臣審擬,或令軍機大臣會同法司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審擬。保留重要文獻軍機處下轄方略館及內繙書房。凡軍事及重大政事告成,奉旨記其始末,稱為方略。方略館由軍機大臣人任總裁,專事撰寫方略。同時,凡君主所下的詔旨,各部院的奏疏......”。
9、“.....內繙書房亦由軍機大臣人主持,專司其事。其他重要文件,如殿試高中者的原卷,亦由軍機處保管。大體而言,軍機大臣本質為皇帝的顧問及私人秘書,既無法定的行政權力,無權自行指揮各部院,亦無衙署。其建議的有效與否,本取決於君主,其附屬性尤甚於明代內閣。對當時影響提高君主權力就職守而言,軍機大臣只是皇帝的政治顧問及秘書,並無向各部院省,由伊犁將軍兼管軍民政。到光緒初年,才建省,設巡撫。分割地方兵權清代地方兵隊分兩種,旗兵歸駐防將軍管轄,由漢人組成的稱綠營兵,歸督撫統率。各省的綠營兵,除少數由督撫直轄外,餘皆分隸於提督總兵等。但督撫仍握有相當可觀的兵權。武官自副將至千總,由督撫提調黜免。提督總兵,每年均由督撫考課,以密摺呈上供皇帝裁決。如地方有警,督撫有權移牒出兵,同時上奏皇帝,由提督領兵平亂。明清比較總體發展就地方政制而言,清代大體為明代的延續。明清皆行實級制......”。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