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核心价值体系总是以人所具有的自然真情作为理论的起点,孔子是这样,从仁爱孝慈到忠义礼和等概念,都强调着人从自身情感出发,在情感的感受中发扬美好的感情行为进而认识到情感的理性根基,并继之以道德之行,尤其是他赋予这种情感以自然性。孟子则更进步,赋予了这种具有感性性质的恻隐之心以先天道德性质,而由此引出具有道德属性的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指出它们都是人先天具有的品质,即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宋明理学中无论是理学程朱还是心学陆王,甚至于气论的张载王夫之都以孟子的这种认识作为理论基础。虽然问孝。子曰色难。就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要怀着出于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怀,发自至情至爱,恭恭敬敬和颜悦色地对待。除了要对父母尽各种孝养的义务外,更重要的是要对父母有敬爱之心与敬爱之行......”。
2、“.....第,以孝慈观为重要内容的儒家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种由自然之情到理性之行的理论品格,同时也显露出如何保证理性而行的问题,此问题期待着指向未来的合理解决方式,这是现代中国,乃至于人类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的走向。儒家核心价值体系总是以人所具有的自然真情作为理论的起点,孔子是这样,从仁爱孝慈到忠义礼和等概念,都强调着人从自身情感出发,在情感的感受中发扬美好的感情行为进而认识到情感的理性根基,并继之以道德之行,尤其是他赋予这种情感以自然性。孟子则更进步,赋予了这种具有感性性质的恻隐之心以先天道德性质,而由此引出具有道德属性的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指出它们都是人先天具有的品质,即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两种,因爱而不忍责备,成为溺爱因爱而过分责备,成为苛责。而崇尚中庸之道的孔子之慈则既非纵容的溺爱,也非近乎虐待的苛责,而是教育成长。所谓养不教,父之过......”。
3、“.....既不过,也无不及。因这样的慈而产生的孝才不会因曲从而贻害个人家庭社会,同样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正面影响。赵岐所谓不为禄仕,不孝也的说法使得中国古人直把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作为孝的重要内容。因为当官为宦不仅能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需要,也因赢得他人的尊敬使父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不仅完成家庭的责任,也完成社会责任。南戏戏文赵娘琵琶记中,蔡伯喈所以会离开父母,进京赶考,便是这个原因。因为,家中自有妻子完成赡养父母的责任,而世禄之孝则只能由自己完成。蔡伯喈虽然没有完成为父母养老送终的责任,戏文依然把他评价为忠孝双全。在这个层次上说明,子女之孝包括对事业,特别是对承载着社会责任的事业的坚持完成。相对的父母之慈自然也要有这方面的要求,即父并最终实现了立身成圣的内容。从孔子的孝慈观的结构以及内容中也可以看到它的个特点,即无论是对孝还是对慈的实行......”。
4、“.....同时,孝与慈还起着沟通自身情感与社会伦理的作用,并且孝慈主体在完成其家庭责任之后,还有必要以推己及人的方式将孝慈对象扩充为其他社会个体,从而达到仁民的效果,并最终施及天下。这当然也是孔子其他立身范畴共有的特征。因此说,孝慈观具有情感与道德的双重品格,其实行也具有着己身家庭与社会天下的双重指向,就是孔子所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里的孝应该共指孝慈而言,是说孝慈这种德行来自于亲人之情,进而固化成指向社会的道德,最终实现内外兼修的圣人之境。孔子孝慈观及其当代意义原稿。由此可得出,创造新的生命不仅报答着父母之慈,实现着家庭之孝,更因为给予孩子个健全完整健康的家庭而实现社会责任,尽忠于国而实现了对社会的大孝。赵岐在注释孟子这段话时说于礼有不孝孔子孝慈观及其当代意义原稿住事物的根本。因此,理论既要说得有温度,又要说得有深度既要符合实践本身与实践理性......”。
5、“.....就这点上来说,以孝慈观为重要内容的儒家思想及其所确立的核心价值体系为现代社会理论的建构提供了个值得借鉴的范例。正如之前分析的,儒家孝慈观具有发自情感,上升为理性,终极为境界,以道德意志即忠恕去保证的特点,实际上这也是儒家思想中其他观念,如仁爱忠义礼和勤敏敬畏智勇等的共同特征。这些观念构成了千多年里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并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人从自身的自然情感出发,确立自己的理性追求,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意志坚持下,达到从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書中所提出的人生的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就是对这种思想的提炼。因为发自自然人心,因此有人类所需的温度有既合乎情感需要,又有理性支撑的道德体系,因此有深度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表达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不为禄仕,也。中国人在常识中常将孝与顺联系在起......”。
6、“.....而实际上却不是如此。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显然,这里的无違不是指不违背,即顺之义,而是指不违背礼义礼节,按照义的规定去做的意思。现实生活中,父母及其他老年人的做法不定都是对的。做错了事,不仅贻害自身与家庭,还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不仅物质层面遭受损失,更重要的是使德行亏损,而影响声誉。因此,真正的孝是及时提醒父母的,而不是曲从。这就是孔子所说父有争子,不行无礼之义。著名蒙学读物弟子规在解释孝时也提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都在说明这个内容。作为慈的种回报,孝所以不曲从也从侧面反向说明了慈的结构层次,即父母之慈应该是种怎样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对子女的爱有时会表现为两种,因爱而不忍责备,成为溺爱因要受到义的规范,要受到人类社会天地正义的约束......”。
7、“.....相反的,孝慈行为虽出自情感需要与自觉,但定要以道德理性加以固化才能真正完成。现实社会中,对家庭成员的友爱与家庭伦理的提倡,同样需要以对家庭与社会义务责任的强化为内容。第,孝慈观作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乃至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内容,它为现代社会的理论建设与社会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定的实施途径,具有启示意义。理论只有立足客观实际,反思现实,发现不足,寻找补救措施,指向未来,并付诸实行,才有价值,才能为大多数人接受并深入人心。社会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与应有内涵,理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物质力量,发挥作用。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当然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要......”。
8、“.....也完成社会责任。南戏戏文赵娘琵琶记中,蔡伯喈所以会离开父母,进京赶考,便是这个原因。因为,家中自有妻子完成赡养父母的责任,而世禄之孝则只能由自己完成。蔡伯喈虽然没有完成为父母养老送终的责任,戏文依然把他评价为忠孝双全。在这个层次上说明,子女之孝包括对事业,特别是对承载着社会责任的事业的坚持完成。相对的父母之慈自然也要有这方面的要求,即父母同样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家庭社会的双重责任,为子女带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还包括鼓励协助子女完成承载着家庭社会责任的事业。基于以上分析,作为互为主体的情感与道德要求的孝慈观包括个结构层次,同样也具有着与此相关联的个内容首先是养。从慈的角度说,就是父母有生养子女爱抚子女顾念子女的责任。按先秦儒家看来,父母对子女的生养应该是带有主动性,带有着报答上代之恩,兴盛家庭,承担社会责任的想法与感情去完成......”。
9、“.....留给人类去思考。第,儒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为当代中国社会伦理道德建设提供了种思考方向。实际上,这个问题接续了上个问题,只不过视角重新落实到现实。陈来先生援引吕元礼的观点表达他对亚洲价值的认识时说按李光耀的解释,他所谓亚洲价值主要是指东亚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价值体现。具体说来就是社会与国家比个人重要国家之本在于家庭国家要尊重个人和谐比冲突有利于维持秩序宗教间应互补和平共处点。抛开关于宗教的认识外,它实际说的正是对儒家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提炼。之所以是这样,就如孝慈观中以个人之孝慈沟通家庭社会责任所呈现的理论特点,即从自然情感出发,以理性理想为指导,以道德意志去坚持。儒家理论内含的实行,它要求人发自情感的完成家庭责任,进而实现国家责任社会责任天下责任,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之境。这种理论承认个体,强调人类责任,追求和谐幸福理想,是任何社会,乃至人类所应该追求的价值观......”。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