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薛瑄有读书录与读书续录书,便是其在读书过程中自录随时所得,以备屡省的心得之言。其中亦不乏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著作以及修史治史等的独到见解。如薛瑄在读书录里有言自古作史者,苟非大公至正之人,爱憎取舍之间,失其实者多矣。即以为自古修史书,会因修史者之爱憎好恶,使得所记载的历史难免有失实之处。读书录读书续录中的历史评论,更多的是薛瑄对历史的理性思考,而在其诗歌创作中的观史读史之作,所表现出的则多是薛瑄对历史的感性体悟。如读史首,薛瑄先是有感于汉唐末年国家由盛转衰而无力回天,有感于晋宋时期政权频频更迭的纷乱动荡,看着史书上对如此种种的记载,真是感慨良多,于是便写下了汉唐末事谁能鉴,晋宋当年世所知。犹有编青史在,悠悠长使后人悲。后又想子刘盈撑起了场面,从而使得刘盈保住了太子的位子。而事情完结后,皓不居功,不邀赏,回到山中继续隐居。其实并没有知进退说。他们不曾想进,但却可以为了大局屈就自己......”。
2、“.....谁也未曾料想,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并未给汉王朝带来预想中的安定,吕后在儿子继位后,把持朝政,亦多有残暴之举,因而在皓图诗中,薛瑄不禁慨叹宁知后日纷纷处,却道刘侯计已非。两首咏皓诗,既颂扬了皓之高洁又顾大局,同时也认识到这个事件后来并未成全其初衷,评价可谓全面。薛瑄另有首题画咏史诗为题季札挂剑图。季札为吴国公子,其事迹在史记卷吴太伯世家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除了让位之举为后人所称道外,季札最为后人所颂扬的当是挂剑之诚。季札奉命出使各国,经徐地与徐君尤为亲厚,徐君十分喜爱季札所佩之宝剑,但因为怕开口索要季札会觉得为难,便始终不曾明言。季札知道徐君心思,只因宝剑为出使之信物尚不能赠与徐君,因而心中暗想待出使任务完成后再将宝剑奉与徐君。可是,待季札完成了出使任务返回徐地,却得知徐般地给太子刘盈撑起了场面,从而使得刘盈保住了太子的位子。而事情完结后,皓不居功,不邀赏,回到山中继续隐居......”。
3、“.....他们不曾想进,但却可以为了大局屈就自己。可是,谁也未曾料想,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并未给汉王朝带来预想中的安定,吕后在儿子继位后,把持朝政,亦多有残暴之举,因而在皓图诗中,薛瑄不禁慨叹宁知后日纷纷处,却道刘侯计已非。两首咏皓诗,既颂扬了皓之高洁又顾大局,同时也认识到这个事件后来并未成全其初衷,评价可谓全面。薛瑄另有首题画咏史诗为题季札挂剑图。季札为吴国公子,其事迹在史记卷吴太伯世家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除了让位之举为后人所称道外,季札最为后人所颂扬的当是挂剑之诚。季札奉命出使各国,经徐地与徐君尤为亲厚,徐君十分喜爱季札所佩之宝剑,但因为怕开口索要季札会觉得为难,便始终不曾明言。季札知道徐君心思,只因宝剑为出使之信物尚不能赠与徐君,因而心中暗想待出使任务完成后再将宝剑奉与徐君。可是,待季札完成了出使任务返回徐地,俯渭河。玉笛长飘云外曲,霓裳间舞月中歌。祗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怨多......”。
4、“.....故起离宫绣岭前。山上朝元金作阁,苑中汤井玉为莲。锦鳬曾泛当时水,香木频浮旧日船。赐浴未终鼙鼔动,苔池留恨自年年。两首诗颈联颔联两个对句,颇有画面感。诚然,作为理学大家的薛瑄,其实并不着意于诗文的创作,薛瑄作诗,更多的是在以诗发其心声,因而也为后世留下了这诸多出肺腑的动人作品。而这些在触景生情观史有感后创作的诗作,方面是薛瑄对自己诗学观诗文出于真情则工的种实践,同时也让后人能从更感性的角度去体会薛瑄所言读书体贴到自己身心上方有味的道理。参考文献清永瑢等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明薛瑄著,孙玄常等点校薛瑄全集太原晋出版社,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北京中华书局,唐房玄龄等著晋书北京中华书局,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傅璇琮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杨廉主编全元诗北京中华书局,明蔡清虚斋集上海上海浅议薛瑄的咏史诗的知台,题诗道人间无处不天公......”。
5、“.....千载知台下路,至今犹自起清风。薛瑄来到莱芜,想到昔日东汉廉吏典范莱芜长范丹,又发出了清节谁能似范丹清名千载重人间的赞叹。薛瑄为官,亦以廉洁著称,因而对此廉洁之士,对彼抱节守志之人,很自然地有着由衷的赞叹与向往。薛瑄在其读书录中曾阐述过自己的诗学观念,他认为凡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肺腑者是也。故凡作诗文,皆以真情为主。因此,薛瑄的咏史怀古创作,并不刻意在字句上计较工拙,因而语言多较为平实,且在诗中常常会直接表白当下自身的感受,如抚心益自愧,怀人遂成篇,我来正值清秋暮,桑柘萧萧叶飞雨。泗水南流芒砀高,伯业王风复何许。徘徊重是古帝郊,摩挲石刻心劳焦,荒祠古栢首阳阿,再拜仁贤感慨多,等等。其中的肺腑真情历历可见。而薛瑄在创作咏史诗时,大都选取能够充分表情达意的体裁,如古体诗歌行体与言律诗,薛瑄题首咏史诗中,有古体诗题首,歌行体诗题首,言绝句题首,言律诗题首......”。
6、“.....世上争名争利者,高风奈尔公何。豫让为智伯所重用,心存感念,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灭,并被赵襄子将头盖骨做成饮器,豫让心中十分怨恨,于是不惜漆身吞炭为智伯报仇。尽管豫让此举略显狭隘,但其死为知己的义气与忠诚却历来为人所称道。薛瑄对此也称赞道季世忠臣存大节,頽波砥柱见孤标,无限繁华俱泯火,英名终古自难消。王陵是汉初名臣,楚汉相争之时,项羽抓去王陵的母亲以胁迫王陵投降。然而项羽没有想到,为了让儿子不因威胁而必须在忠孝之间作两难的决断,王陵的母亲竟自刎而死,并在死前嘱咐王陵好好辅助汉王刘邦。薛瑄深敬陵母之节义,于是写道鹿走中原海起尘,独从草昧识真人。纷纷都是人间死,母死髙名万古新。还有曾经在深夜辞金,并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回应送金者暮夜无知者言论的东汉廉吏杨震,薛瑄来到相传为杨震辞金处的知台,题诗道人间无处不天公,笑却黄金暮夜中。千载知台下路,至今犹自起清风。薛瑄来到莱芜......”。
7、“.....又发出了清节谁能似不孝不仁而隐居首阳山,最终饿死于此,于是成为古代士人心中抱节守志的典范,薛瑄拜谒首阳山中人祠庙,亦是再拜仁贤感慨多,认为人心存兄弟难能节,力挽君臣欲逝波。世上争名争利者,高风奈尔公何。豫让为智伯所重用,心存感念,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灭,并被赵襄子将头盖骨做成饮器,豫让心中十分怨恨,于是不惜漆身吞炭为智伯报仇。尽管豫让此举略显狭隘,但其死为知己的义气与忠诚却历来为人所称道。薛瑄对此也称赞道季世忠臣存大节,頽波砥柱见孤标,无限繁华俱泯火,英名终古自难消。王陵是汉初名臣,楚汉相争之时,项羽抓去王陵的母亲以胁迫王陵投降。然而项羽没有想到,为了让儿子不因威胁而必须在忠孝之间作两难的决断,王陵的母亲竟自刎而死,并在死前嘱咐王陵好好辅助汉王刘邦。薛瑄深敬陵母之节义,于是写道鹿走中原海起尘,独从草昧识真人。纷纷都是人间死,母死髙名万古新。还有曾经在深夜辞金......”。
8、“.....薛瑄来到相传为杨震辞金处成,武侯的英名依旧流传千古。尚有锦江遗庙在,英名千古自光辉,万古英名天地在,丛祠长近锦江滨,出师表在垂天地,阵图存慨古今,时去千年犹庙食,英风凛凛汉忠臣。伐功未就皆天数,个人再有雄才,再有忠心,有的时候也未必能扭转些局面,天命或人为,终是种无可奈何。这正如项羽,如武侯,也如只恨当时中副车的张良,又正如薛瑄自己。薛瑄为官,光明俊伟,自律廉洁,因不依附权贵而得罪王振,因为于谦等求情而为石曹所忌,然而王振也好,石曹也罢,皆不曾因薛瑄之反抗而被动摇分毫。薛瑄年老,对此颇觉无可奈何,最终选择乞归故里。对此,后人或觉薛瑄懂得进退之道,或觉薛瑄对此该愧不自得,然而念及薛瑄昔日对英雄尚无力回天的感叹,也就不难理解他的释然了。其次,薛瑄在咏史诗创作中表现出其对历史上政治贤才的敬佩。薛瑄在永乐十年进士及第后开始从政为官。正统年间,王振把持朝政......”。
9、“.....夺门之变,而后石亨曹吉祥乱政,面对这种种乱象,薛瑄也明白非己之力可回天,于是他看到绘有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画作而产生诗兴所作出的咏史诗作,可称其为题画咏史诗。薛瑄所创作的咏史诗中,有首题画咏史诗。其中题皓图与皓图两首,吟咏的是汉朝著名的位贤隐商山皓。薛瑄亦是如此,观画而遥想吴公子季札的贤德,再对比自身曾辜负过的承诺,吟道心许君侯口未言,归从陵树挂龙泉。生平负诺知何限始信当时公子贤。览古,读史,观画,皆是薛瑄进行咏史诗创作的动因,而薛瑄在其咏史诗作中所关注到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亦有其特色所在。首先,薛瑄在咏史诗创作中表现出其对历史上军事人物及事件的关注。从楚汉争霸时的刘邦项羽,刺秦未遂的勇谋张良,到辅佐刘备兴复汉室却最终未捷身死令人扼腕的诸葛武侯,再到竭忠诚以事君从而中兴唐室的郭子仪,到北宋平定民乱正直无私的张咏,南宋抗金名将张浚,都曾是薛瑄在咏史诗中吟咏的对象。读书录中......”。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