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尊敬父母为重。
能行大孝者,定能行中孝下孝。
行中孝下孝者,则未必能行大孝。
给父母长辈创造优裕的物质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尊敬父母,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前者是能不能的问题,后者是为不为的问题。
认为谁给父母钱物最多谁就是最孝,这实在是孝的误区。
因此,孝父母长辈,首在于敬,真正能敬者必能养。
二是能谏。
君有过不谏,是谓愚忠父有过不谏,是谓愚孝。
愚忠不忠,愚孝不孝。
君有过,父母有过,儒家都主张必谏。
父母有过而能谏,方能称孝。
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谏要注意两点。
是谏时不能声色俱厉,而是几谏,几,微也。
二是谏而不听,必须直谏下去,且终不失其敬,终无其怨。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孝子当以父母的缺点为忧,能忧而后能谏,谏而父母能改正缺点,父母改正缺点而能免于祸患屈辱。
能使父母免于祸患屈辱者,当然是孝子。
后来的荀子也认为,大孝之人,不应该盲从父母,孝子当是争子,父有争子,不行无礼。
争者,能谏也。
三是能体察父母的爱子之情。
子夏问孝,孔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出力为父母服务,有了美食先敬父母,这些都是孝的最基本的内容,并不难做到,只有色难。
色难,色养为难也。
色养就是子女的颜色表情,要使父母愉悦。
父母爱子心切,子女的不顺心之事,会使他们难过。
子女要体察父母的这种爱子之心,就尽量不要使父母为自己难过,因此,有忧患,有愠怒,有悲戚,在父母面前,不能行之于色。
个人,如果真正能体察父母的爱子之情,就应该谨于守身,免辱身以贻父母羞,免伤身以贻父母戚,免行为无常以贻父母忧,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色养。
忠信。
论语中提到忠信之处甚多,孔子两次说应该主忠信,孔子的四大教学内容就是文行忠信。
先讲忠。
朱熹云尽己之谓忠,亦即尽心尽力之意。
论语中讲的忠,不是特指对国君的忠,尽心尽力为别人操劳,这就是忠,不管对方是什么人。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所省即有为人谋而不忠乎条,反省自己为人谋划是否尽心尽力。
鄙夫向孔子请教,孔子也竭尽所知以告,这也是忠。
当然,论语中所讲忠也包括对国君的忠,八佾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再讲信。
朱熹云以实之谓信,实事求是,诚实不欺,讲信用,言而有信。
学而中孔子提倡谨而信言而有信,曾子每日所省三个方面,就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项。
从个人的立身行事到治国平天下,信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政中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儿,小车无兀,其何以行之哉,宪问中孔子将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列为完人的大标准。
子路中孔子云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此情是诚实之意,亦是信。
上下交信,和谐致,办事自然就容易成功了。
智。
论语中的智,主要有两个意思。
是明白事理。
樊迟问智,孔子云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为什么要敬鬼神因为老百姓相信鬼神,为政者不敬鬼神,就不能利用鬼神治理百姓。
为什么要远之因为鬼神不能赐福,为政者不能把希望寄于鬼神赐福,不能天到晚向他们祈福。
为政者不能做到敬鬼神而远之,就是不明白事理,就是不智。
能敬能远,才是智者。
其二乃知人。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跟人相处交往。
不知人,何以在与人交往相处时采取合适的举动何以择师择友以益其学问道德修养何以选人任事以成其功因而知人是很重要的。
智者必须知人,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地对待别人。
樊迟又次问智,孔子回答知人,知人方能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用有道者来教化鄙野无知者或邪恶者。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要做到不失人不失言,当然先要知人,并且明白事理。
勇。
论语中的勇,大致有两个意思,是勇力,有力气,如卞庄子之勇的勇就是二是敢作敢为,如见义不为,是无勇也。
此主要是指后者勇也,是仁所包括的种美德,虽然勇者不定是仁者,但仁者定是勇者,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要做个仁者,必须先做勇者。
孔子将勇者不惧列为君子之道三之,又将勇列为完人的标准之。
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
君子有对于同个问题,提问的学生不同,孔子的回答也是不同的。
这是因为孔子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回答。
先进云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四是启发教学。
在述而中,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所教义理,当使学生思而得之。
学生思而不得,直到此问题憋于胸中而不得解,教师再予启发。
学生心有所得,便令自述之。
只有在学生知其大意而未能确切表达之时,教师才引导他确切流畅地表达。
愤悱既是学习进程中的境界,也是学习态度的境界。
学生处于如此境界时,教师适当启发,效果最佳。
五是教学相长。
老师和学生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孔子的认识也往往随之更上层楼。
他对那些善于思考好跟他切磋的学生,常常鼓励有加,毫不掩饰自己受到他们的启发。
八佾中的子夏将学诗心得告孔子,孔子高兴地说起予者商也,他对在这方面欠缺的颜回,则有微词回也非助我者也。
论语论为政为政者必须在为政中充分体现出仁,即行仁政。
仁政也叫德政,亦即孔子所云为政以德。
个人,或是个政权为政以德,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
故王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仁政的宗旨,是给人民以好处。
在政治实践中,仁政又表现在为政的各个方面。
兹就论语中所及择要介绍。
首先,崇尚礼治和道德教化。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规定了每个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是人们的行动准则。
靠政令刑法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在孔子看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人们虽然慑于刑法之威,不敢犯法,但没有耻辱之心,道德水平低下,这就未必没有犯法之心,有人还是免不了会犯法。
其实,道德礼义的教化和政令法律的威慑,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仅用道德礼义而废政令法律,在政治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其次是减轻人民负担。
当时人民的负担,主要有二,是赋税,二是劳役。
在赋税方面,儒家主张什税,亦即十税其,当时说来是最轻的税。
在颜渊中,有若就劝说鲁哀公采用什税在劳役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说勿夺民时,意思是说,要适时地使用民力,不能在农忙时节征用民力,以免耽误农时。
在农业社会中,大区域的耽误农时就意味着动摇国家的经济基础。
为政者的物质生活都是取之于民,要减轻人民负担,为政者就应该节俭。
孔子把节用奉为治国之道。
生活奢侈的为政者,如齐景公管仲季氏等,都被孔子尖锐地批评崇尚俭朴的为政者,如禹卫公子荆等,孔子极为推崇。
其三,注重为政者的道德力量。
为政者必须以自己的道德力量感化百姓,而不能以权势压服百姓。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孔子云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云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又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又云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又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又云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所有这些,都是强调为政者的道德力量于为政之重要。
其四,举贤才与合理使用人才。
在孔子时代,选拔人才主要是靠官员荐举。
荐举人才,是为政者的要务之。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于孔子,孔子对他讲了三条,其中之就是举贤才。
古人很重举贤,认为举贤之贤,贤于用力之贤,亦即伯乐之贤,贤于千里马。
公叔文子荐举自己的家臣僎,让他与自己同列,孔子闻之,赞道可以为文矣,臧文仲压制贤人故意不举,孔子批评道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关于合理使用人才,论语中至少讲了三点。
第,人才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应当用其长而避免用其短,做到不使人才错位,使人才都能得到他的最佳位置。
孔子说,鲁大夫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同样,能胜任滕薛大夫之职者,也未必能胜任赵魏老之职,因为每个职位对任职者的要求是不同的。
第二,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求全责备,就无人可用。
子路问政,孔子所答,就有赦小过条。
子路也说,君子用人是器之,用其长而已小人用人是求备焉,结果必然是失去大量可用之才,所用也未必是美才。
第三,善于博采众长,实行人才组合。
为政者不定是方面的专家,更不可能是各方面的专家,但必须是组织专家办事的专家,郑国子产就是这样的专家。
孔子说,每撰写外交文书,先由善谋的裨谌起草,再由长于学问的世叔研究分析,再由通晓外交事务的外交官子羽修改,最后是由相国子产亲自润色。
在子产相郑期间,郑国应对诸侯,鲜有败事。
其实,不独起草外交文书,其他政事,子产也多集众长成之。
见左传襄公三十年论语中的哲学思想论语并不是本哲学著作。
孔子本人,当然是位伟大的思想家,但似乎并不能算是位哲学家。
他并不注重探究诸如世界的本源人性的本质之类玄妙又远离社会现实的问题。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不过,论语中也确实记载了孔子的些哲学思想,兹择要论述。
关于鬼神。
鬼神信仰是跟人类起诞生的。
殷人极重鬼神,祭祀唯谨周人重人事,但不废祭祀,孔子也正是如此,他从来也没有断言鬼神是否存在。
他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
关于天命。
孔子罕言天命,但他相信天命。
他感觉到有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不以人的意志和努力为转移的强大的力量存在。
这种力量,就是天命。
冉伯牛患恶疾将死,孔子执其手,呼命矣夫,颜回亡,孔子连呼天丧予,他又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之语,亦或闻诸孔子。
这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不以人的意志和努力为转移的强大力量,实际上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切事物的发展规律的体现,孔子当然不可能认识到这点,他只是已看到这种力量的存在,就称之为天命,或命。
孔子有云君子有三畏,第就是畏天命。
但是,他绝不乞灵于天的恩赐,而是坚持人为的努力。
当然,既然天命不可违,人为的努力不能逆天命而动,而是要应顺天命,这样,人为的努力才能成功。
要使人为的努力应顺天命,必须首先把握天命,故孔子提出了知命之说。
知命是为了利用天命,使人为的努力应顺天命,体现了人们对把握必然性的追求,这当然是应该肯定的。
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
孔子认为,人跟环境的关系是双向的。
方面,环境能影响人。
孔子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本相近,为何习相远那是环境影响的结果,另方面,人也能影响环境改造环境。
子罕
1、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有的文档阅读时显示本站(www.woc88.com)水印的,下载后是没有本站水印的(仅在线阅读显示),请放心下载。
3、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打印。
4、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5、该文档为会员上传,下载所得收益全部归上传者所有,若您对文档版权有异议,可联系客服认领,既往收入全部归您。